
久遠;廣遠。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原道》:“ 炎 皥 遺事,紀在《三墳》;而年世渺邈,聲采靡追。” 唐 吳筠 《高士詠》序:“太初渺邈,難得而詳。” 宋 孔平仲 《楊大年喜朝京阙》詩:“七 閩 波渺邈,雙闕氣巖嶢。” 明 史璧 《刻<顔氏家訓>序》:“夫振古渺邈,經殘教荒,馴至于今,變趨愈下。”
“渺邈”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古典韻味的形容詞,通常用來形容空間或時間上的遙遠、難以觸及。根據《漢語大詞典》的解釋,“渺”指水面遼闊、微小難見,“邈”則表示距離長遠、久遠未及,二者組合後強化了“遙遠而模糊”的核心語義。
從詞源學角度分析,“渺”最早見于《莊子·秋水》中“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隱含細微與廣袤的雙重特性;“邈”在《楚辭·離騷》中已有“邈邈”疊用,表時間或空間上的綿延感。兩字結合後,既可用于物理空間(如“渺邈山河”),也可描述抽象概念(如“音信渺邈”)。
在文學作品中,該詞常與“煙波”“雲海”等意象結合,例如宋代詞人柳永《八聲甘州》中“歎年來蹤迹,何事苦淹留”一句,便通過“渺邈”烘托遊子思鄉的蒼茫心境,體現出詞彙的抒情張力。現代漢語使用中,其語義逐漸擴展至形容事物難以捉摸或目标難以實現,如“理想渺邈”“真相渺邈”等表達方式。
權威辭書《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特别标注其書面語屬性,建議在正式文本中使用。近義詞“渺茫”“迢遞”與之存在細微差異:“渺茫”側重不确定性,“迢遞”強調具體距離,而“渺邈”更突出時空雙重維度的深遠模糊感。
“渺邈”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miǎo miǎo,主要用于形容時間或空間上的久遠、廣遠,帶有悠遠而難以觸及的意境。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文心雕龍》《全宋詞》等典籍。
百合科本州扁擔陛列兵難駁異采山陳布成名騁耆奔欲呈祥橙子充暢憧憧擾擾船艦大發慈悲答賀彫梁冬烘法錢俸祿佛眼佛心福州市共同市場貫連棍棒徽幫昏暗挾撓将無作有監作交通樞紐近日九大蠲除開關枯耘傷歲略彴隆刑峻法鸾回明亮木化九隆目眊南貨溥遍鋪錦列繡峭僻輕機搔屑生巾省靜神滅形消水丑木厮打死乞白賴天人合一提盒退謙歇後語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