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方回的意思、方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方回的解釋

(1).古仙人名。相傳于 唐堯 時曾隱于 五柞山 , 堯 聘為闾士,煉食雲母粉,為人治病。道成,被劫持,閉于室中,求其傳道。 回 乃化身而去,以“方回”印封其戶。時人言得 回 一丸泥塗門,終不可開。見 漢 劉向 《列仙傳·方回》。《後漢書·周磐傳》:“昔 方回 、 支父 嗇神養和,不以榮利滑其生術。”

(2).借指山野隱士。 明 胡應麟 《詩薮·閏馀上》:“因悉采彙為一編,亡論《雲門》大呂,即 方回 、 阿段 ,例掇弗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方回"一詞在漢語詞典和曆史文獻中主要有兩層含義,分别指向兩位不同時期的曆史人物,均具有重要文化意義:

一、上古隱士方回(堯舜時期)

身份:傳說中堯帝時代的隱士或賢人。

典籍記載:

  1. 《莊子·内篇》 提及其為許由之友,堯欲讓天下于許由,許由避之,方回等人亦避世隱居,象征道家推崇的隱逸精神(來源:《莊子·逍遙遊》)。
  2. 《淮南子·俶真訓》 稱其"得道之聖人",與許由、善卷等同列,體現早期道家對超脫世俗的推崇(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淮南子》)。
  3. 名字考據:東漢學者高誘注《淮南子》釋"方回"為"方旋回逆",暗含避世歸隱之意(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

曆史争議:

《左傳·襄公四年》載夏朝少康之臣"方回",一說與此隱士為同一人,但學界多持存疑态度(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左傳譯注》)。


二、南宋詩人方回(1227—1307)

身份:文學家、詩論家,字萬裡,號虛谷,徽州歙縣人。

文學貢獻:

  1. 《瀛奎律髓》:編選唐宋律詩經典,創立"格高""意到"等評詩标準,推動江西詩派理論發展(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瀛奎律髓彙評》)。
  2. 《桐江集》:文集收錄其詩文創作與評論,主張詩歌應"去陳言""立新意",影響元代詩風(來源:國家圖書館藏元刻本影印本)。
  3. 詩學地位:清代紀昀評其"雖門戶之見太深,然甄綜之功不可沒"(來源:《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八八)。

名字淵源:

其名"回"取自《論語》"回也不改其樂",表安貧樂道之志(來源:方回《桐江續集》自述)。


學術引用建議

網絡擴展解釋

“方回”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綜合多個來源信息整理如下:

一、古仙人名(核心含義)

  1. 身份背景
    據漢代劉向《列仙傳·方回》記載,方回是唐堯時期的仙人,隱居于五柞山。堯曾聘請他擔任闾士(地方官職),但他專注于煉制雲母粉為人治病,最終得道成仙。

  2. 傳說典故
    方回得道後遭人劫持,被關在屋内要求傳道。他施展化身之術逃脫,并用“方回”印章封住房門。傳說用他的泥丸封門後,門便無法打開,故後世以此喻指神秘力量。


二、引申含義:山野隱士

因方回隱居修仙的事迹,該詞在文獻中常被借代指代超脫世俗的隱士。例如:


補充說明

需注意“方回”與元代詩論家方回(字萬裡)的區别。後者是真實曆史人物,以文學評論著稱,但此含義與詞語的本義無關,需根據語境區分。

别人正在浏覽...

班迎本草綱目變揭不從不修小節朝章國故沉心靜氣蹉蹉厝念大處着眼單耗單宗奪門之變二豎放逸廢辍宮龍光備關梁圭荜火燙踐德降監腳程積紀精腆斤鑿窘逐幾社曠班窺觎坤厚勞作料來妙節鳴天鼓蟠辟刨根究底培壅平人潛遯秦女楚珠凄妍全夥燒埋錢生靈塗地神漢首邱說不齊私煎誦笃笃酸腐躺屍體骸退遣僞辭遐朗仙籁小臣笑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