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義之兵的意思、仁義之兵的詳細解釋
仁義之兵的解釋
兵:軍隊。伸張仁愛正義讨伐 * 的軍隊。同“仁義之師”。
詞語分解
- 仁義的解釋 ∶寬厚正直故文王行仁義而王天下。;;《韓非子;五蠹》仁義之舉 〈方〉∶性情溫順,通達事理詳細解釋.亦作“ 仁誼 ”。仁愛和正義;寬惠正直。《禮記·曲禮上》:“道德仁義,非禮不成。” 孔穎達 疏:“仁
- 兵的解釋 兵 ī 武器:兵器。兵刃。兵不血刃(兵器上面沒有沾血,指不經過戰鬥而取得勝利)。 戰士,軍隊:兵士。兵卒。兵丁。兵戎相見(指武裝沖突)。 與軍事或戰争有關事物的統稱:兵法。兵家。兵機。兵釁(戰争的争端
網絡擴展解釋
“仁義之兵”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rén yì zhī bīng,指伸張仁愛正義、讨伐邪惡的軍隊,與“仁義之師”同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 核心含義:強調軍隊的正義性和道德正當性,以仁愛為出發點,讨伐不義之舉。
- 結構:偏正式成語,通常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用于贊揚軍隊的正義性。
出處與典故
- 《三國演義》: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提到:“丞相興仁義之兵,吊民伐罪,官渡一戰,破袁紹百萬之衆。”
此處曹操以“仁義之兵”自稱,凸顯其讨伐袁紹的正當性。
- 《荀子·議兵》:
戰國荀況記載堯、舜、禹等帝王以“仁義之兵”平定天下,體現儒家對軍事行動需符合道義的觀念。
用法與示例
- 語境:多用于曆史描述或文學作品中,強調軍隊的道德屬性。
- 造句:
“吾興仁義之兵,來安浙江,汝何故助賊?”(《三國演義》第十五回)
近義詞與擴展
- 近義詞:仁義之師、正義之師
- 反義詞:不義之師、虎狼之師
“仁義之兵”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以德服人”思想的體現,常用于描述符合儒家倫理的軍事行動。其核心在于通過道德正當性赢得民心,而非單純依靠武力。
網絡擴展解釋二
《仁義之兵》一詞是指具備仁愛和正義之心的軍隊。它的拆分部首是"人"和"言",總共有8畫。 "人"代表人類,"言"代表言論,它們合在一起表示一個軍隊中的成員具備善良和正義的品質。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儒家文化中。儒家思想強調仁愛和正義是人們應該追求的道德原則。在軍事領域,一個兵士是通過仁愛和正義來保護人民和維護社會秩序的。
在繁體中文中,《仁義之兵》的寫法為「仁義之兵」。雖然字形略有不同,但意義是相同的。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仁義之兵"可以寫作「仞義之兵」或「仞義之良」,也有使用和現代相同的寫法。
例句:他們是仁義之兵,不僅保護人民的安全,也維護了社會的正義。
以下是一些相關的組詞:
- 仁心:指善良和慈愛的心。
- 義勇:指具備正義和勇敢品質的人。
- 之前:表示某個時間或位置之前。
- 兵士:指從事軍事工作的人。
- 軍隊:指由軍人組成的集體。
近義詞:
- 仁愛之軍:表示具備仁愛品質的軍隊。
- 正義軍隊:指以正義為核心的軍隊。
反義詞:
- 暴戾之軍:表示具有暴力和殘暴品質的軍隊。
綜上所述,《仁義之兵》是指具備仁愛和正義之心的軍隊。它源自于古代中國的儒家思想,寓意着軍人應該以仁愛和正義的原則來保護人民和維護社會秩序。它是儒家文化中重要的價值觀念之一。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