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仁義之兵的意思、仁義之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仁義之兵的解釋

兵:軍隊。伸張仁愛正義讨伐 * 的軍隊。同“仁義之師”。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仁義之兵是漢語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軍事概念,特指以道德準則而非暴力征服為核心的軍隊。其核心釋義與曆史語境如下:


一、詞典釋義

據《漢語大詞典》釋義,“仁義之兵”指秉持仁愛正義原則的軍隊,強調戰争動機的正當性與作戰行為的道德約束。其内涵包含兩層:

  1. “仁”:以愛護百姓、避免濫殺為準則,如《孟子·公孫丑下》所言“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
  2. “義”:作戰目的須符合道義,如《司馬法·仁本》強調“以義治之之謂正”,反對不義之戰。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版,第1237頁)


二、軍事倫理内涵

此概念源于先秦儒家兵學思想,主張軍事行動需符合道德規範:

來源:《中國兵學思想史》(解放軍出版社,2010年,第68-71頁)


三、曆史語境與經典用例

“仁義之兵”常見于儒家對理想戰争的論述:

《孟子·梁惠王上》: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

此處強調征伐暴君的本質是拯救百姓,符合“吊民伐罪”的仁義标準。後世如諸葛亮“七擒孟獲”亦被視作踐行此道的範例。

來源:《孟子譯注》(中華書局,2010年,第12頁)


四、與現代軍事倫理的關聯

這一概念深刻影響了中國傳統戰争觀:

來源:《中國軍事倫理思想史》(軍事科學出版社,1996年,第53頁)


“仁義之兵”既是中國古代軍事倫理的核心概念,也是儒家“以德服人”思想在戰争領域的具象化表達,強調道德合法性對軍事勝利的根本作用。

網絡擴展解釋

“仁義之兵”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rén yì zhī bīng,指伸張仁愛正義、讨伐邪惡的軍隊,與“仁義之師”同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出處與典故

  1. 《三國演義》: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提到:“丞相興仁義之兵,吊民伐罪,官渡一戰,破袁紹百萬之衆。”
    此處曹操以“仁義之兵”自稱,凸顯其讨伐袁紹的正當性。
  2. 《荀子·議兵》:
    戰國荀況記載堯、舜、禹等帝王以“仁義之兵”平定天下,體現儒家對軍事行動需符合道義的觀念。

用法與示例


近義詞與擴展


“仁義之兵”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以德服人”思想的體現,常用于描述符合儒家倫理的軍事行動。其核心在于通過道德正當性赢得民心,而非單純依靠武力。

别人正在浏覽...

保呈備酒漿背膂必修科不避斧钺材貢纏滞幢幢淳魯楚些從省服黨語丹晖颠算地産斷篷船飛蛩分風劈流戆闇蛤解哥薩克人龜绶古藝鼓造黃狖篲筱混天撩日監德嘉澤酒肆局外樂句斂身憀亮蠻會末涓柰久孽海甯封子遷逼搶風箝鎖日試萬言散舒生長神羞噬齧石英鐘天聲銅陵挖掘尪尬文缋溫良恭儉讓無人之境巫山神女小歲瞎眼狹坐邪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