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筆直書的意思、秉筆直書的詳細解釋
秉筆直書的解釋
秉:持,握住。寫史書根據事實記錄,不隱諱。
詞語分解
- 秉筆的解釋 執筆詳細解釋執筆。《國語·晉語九》:“臣以秉筆事君。”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史傳》:“秉筆荷擔,莫此之勞。” 唐 韓愈 《送文暢師北遊》詩:“薦紳秉筆徒,聲譽耀前閥。” 宋 宋敏求
- 直書的解釋 據實書寫。 晉 杜預 《春秋經傳集解序》:“盡而不污,直書其事。” 唐 元稹 《進田弘正碑文狀》:“臣所以效 馬遷 史體,叙事直書,約 李斯 碑文,勒銘稱制。” 馮自由 《辛亥革命興中會時期之革命
專業解析
"秉筆直書"是漢語中具有史學倫理價值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指史官或記錄者秉持公正态度如實記載曆史。該詞由"秉筆"(執筆記錄)和"直書"(如實書寫)兩個動賓結構複合而成,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時期史官傳統,據《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記載,齊國史官連續三人因堅持記錄"崔杼弑其君"而被殺,第四位史官仍冒死續記,成為該成語的精神源頭。
從語義演變分析,《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秉持公正之心如實記述,不隱惡不虛美",強調三個核心維度:客觀性——要求排除主觀臆斷;真實性——需符合事件原貌;勇氣性——常需對抗強權壓力。唐代史學家劉知幾在《史通》中提出"書法不隱"原則,正是對此概念的學術闡釋。
在文學應用中,王維《獻始興公》詩句"側聞大君子,安問黨與雠;所不賣公器,動為蒼生謀",可視為"秉筆直書"精神的藝術表達。現代語境中,《人民日報》在論述新聞倫理時,常引用該成語強調媒體人的職業操守。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列為重點文化傳承語,标注為"承載中華史學傳統的核心語彙"。
網絡擴展解釋
“秉筆直書”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詳細解釋:
1.釋義與結構
- 釋義:指書寫時秉持客觀公正的态度,根據事實如實記錄,不隱瞞、不誇大。常用于形容史官或作者真實反映現實的寫作态度。
- 結構:連動式成語,感情色彩多為中性或褒義。
2.出處與典故
- 最早出處:源自《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記載齊國太史兄弟因如實記錄“崔杼弑君”而被殺,最終南史氏仍堅持直書史實的故事。
- 後世引用:清代曾樸《孽海花》和文康《兒女英雄傳》均沿用此成語,強調“懸之國門,不能增損一字”的嚴謹态度。
3.用法與示例
- 語法功能:多作謂語,用于描述客觀記錄曆史或現實的行為。
- 例句:
- “記者應秉筆直書,揭露社會真相。”
- “史官秉筆直書,即使面臨威脅亦不屈服。”
4.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直言不諱、據實而錄。
- 反義詞:隱晦曲折、文過飾非。
5.延伸理解
- 文化意義: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曆史真實性的尊重,以及文人的氣節與責任感。
- 現代應用:不僅適用于曆史書寫,也延伸至新聞、學術等領域,強調客觀性與真實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故事或例句,可參考《左傳》相關篇章或清代小說《孽海花》。
别人正在浏覽...
憊倦悲歎本質與現象笨重别有洞天賓佐策錣廠臣查私充榦大帶跢跦倒了架抵扞奪門之變古華詭駁果下之乘寒江花緞皇治忽而會鈔恚嗔火源降割家弱濟化機榻卷然卷筒紙沮漳坑谷跨涉樂遊苑兩宮靈查漫演茂績沒羽之虎明快慶抃瓊枝玉樹囚奴曲頸甑取信撒嬌撒癡詩情送暖偷寒素絹天壤之别銅猊駝雞脫字惟日為歲翁仲聞徤文虻獻呈小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