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筆直書的意思、秉筆直書的詳細解釋
秉筆直書的解釋
秉:持,握住。寫史書根據事實記錄,不隱諱。
詞語分解
- 秉筆的解釋 執筆詳細解釋執筆。《國語·晉語九》:“臣以秉筆事君。”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史傳》:“秉筆荷擔,莫此之勞。” 唐 韓愈 《送文暢師北遊》詩:“薦紳秉筆徒,聲譽耀前閥。” 宋 宋敏求
- 直書的解釋 據實書寫。 晉 杜預 《春秋經傳集解序》:“盡而不污,直書其事。” 唐 元稹 《進田弘正碑文狀》:“臣所以效 馬遷 史體,叙事直書,約 李斯 碑文,勒銘稱制。” 馮自由 《辛亥革命興中會時期之革命
網絡擴展解釋
“秉筆直書”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詳細解釋:
1.釋義與結構
- 釋義:指書寫時秉持客觀公正的态度,根據事實如實記錄,不隱瞞、不誇大。常用于形容史官或作者真實反映現實的寫作态度。
- 結構:連動式成語,感情色彩多為中性或褒義。
2.出處與典故
- 最早出處:源自《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記載齊國太史兄弟因如實記錄“崔杼弑君”而被殺,最終南史氏仍堅持直書史實的故事。
- 後世引用:清代曾樸《孽海花》和文康《兒女英雄傳》均沿用此成語,強調“懸之國門,不能增損一字”的嚴謹态度。
3.用法與示例
- 語法功能:多作謂語,用于描述客觀記錄曆史或現實的行為。
- 例句:
- “記者應秉筆直書,揭露社會真相。”
- “史官秉筆直書,即使面臨威脅亦不屈服。”
4.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直言不諱、據實而錄。
- 反義詞:隱晦曲折、文過飾非。
5.延伸理解
- 文化意義: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曆史真實性的尊重,以及文人的氣節與責任感。
- 現代應用:不僅適用于曆史書寫,也延伸至新聞、學術等領域,強調客觀性與真實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故事或例句,可參考《左傳》相關篇章或清代小說《孽海花》。
網絡擴展解釋二
秉筆直書
秉筆直書這個詞起源于古代中國,是指人們手握筆直接用力書寫,形象地表達了以筆為工具,直接書寫的意思。下面是一些與秉筆直書相關的内容:
拆分部首和筆畫:
- 秉 (扌部):手,6畫;
- 筆 (竹部):竹,11畫;
- 直 (目部):目,8畫;
- 書 (言部):言,10畫。
來源:
秉筆直書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當時人們使用竹簡或紙張,手握筆直接書寫文字。秉筆直書一詞意味着直接表達自己的思考和感受,體現了自由書寫的精神。
繁體:
秉筆直書(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以秉為例,古時候的寫法可能包含不同的變體,如“彳、爾、止、止、日、父”。
例句:
他以秉筆直書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組詞:
秉性、直爽、直截了當
近義詞:
直接表達、直截了當地書寫
反義詞:
迂回曲折、含蓄籠統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