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樹梢。《陳書·儒林傳·王元規》:“ 元規 自執檝棹而去,留其男女三人,閣於樹杪。” 唐 王維 《送梓州李使君》詩:“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一》:“是夕月明,餘步階上,仰見樹杪兩紅衣人向餘磬折拱揖,冉冉漸沒。”
“樹杪”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古典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點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樹杪”指樹梢,即樹木的末端枝條或頂部位置。其拼音為shù miǎo。
古代文獻例證
同義詞與關聯詞
“樹杪”與“木末”同義,如屈原《九歌·湘君》“搴芙蓉兮木末”及王維《辛夷塢》“木末芙蓉花”,均以“木末”代指樹梢。
現代使用與權威性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出現在古典文學研究或詩詞賞析中。權威工具書如《漢典》《百度百科》均收錄此詞。
發音與字形
“杪”字讀音為miǎo,注意與“秒”“渺”等同音字區分。其字形從“木”部,與樹木相關。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詩詞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5的完整文獻内容。
樹杪是一個詞語,意思指的是樹木的盡頭或者盡頂。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木字旁的“一”和“乙”,總共兩個筆畫。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使用。
在繁體字中,樹杪的寫法是樹杪,字形稍有變化但意思相同。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樹杪的表示方式可能會有所差異,但其基本意義始終為樹木的盡頭。
以下是樹杪的一些例句:
組詞方面,與樹杪相關的詞彙有:樹梢、樹頂、樹幹等。
近義詞包括:樹梢、樹頂。
反義詞可以是:地面、樹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