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摴蒲的意思、摴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摴蒲的解釋

亦作“ 摴蒱 ”。古代博戲名。 漢 代即有之, 晉 時尤盛行。以擲骰決勝負,得采有盧、雉、犢、白等稱,視擲出的骰色而定。其術久廢。後為擲骰的泛稱。 三國 魏 曹丕 《豔歌何嘗行》:“小弟雖無官爵……但當在王侯殿上,快獨摴蒲、六博,對坐彈棋。”《晉書·後妃傳上·胡貴嫔》:“帝嘗與之摴蒱,争矢,遂傷上指。” 宋 劉克莊 《菩薩蠻·戲林推》詞:“小鬟解事高燒燭,羣花圍繞摴蒲局。”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人部二》:“今之摴蒲, 朱窩 雲:‘起自 宋 朱河 《除紅譜》,一雲 楊廉夫 所作。’然其用有五子、四子、三子之異,視古法彌簡矣。” 清 錢泳 《履園叢話·園林·拙政園》:“ 明 嘉靖 中禦史 王獻臣 築, 文待詔 有記。禦史殁後,其子好摴蒱,一夕失之,歸於 徐氏 。”參閱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下、 宋 程大昌 《演繁露》卷六。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摴蒲”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博戲形式,最早可追溯至漢代,盛行于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其名稱源自兩種材料:“摴”指摴木(即臭椿木),“蒲”為蒲草,最初指遊戲所用的器具材質,後逐漸演變為遊戲代稱。

該遊戲的核心器具包括五枚木質骰子(亦稱“五木”),骰子兩面分别雕刻雉、犢等紋樣,玩家通過投擲骰子組合判定勝負。據《晉書·劉毅傳》記載,東晉名士劉毅曾于宴席間“摴蒲大擲,一判至數百萬”,可見其博彩性質及高額賭注特點。

從文化演變角度分析,摴蒲不僅是娛樂活動,更承載着社會風貌的映射。唐代李肇《唐國史補》詳細記載遊戲規則,顯示其已發展出“盧”“雉”“犢”等複雜計分體系,成為士族階層流行的智力競技項目。宋代以後,隨着其他博戲興起,摴蒲逐漸式微,但其術語“呼盧喝雉”仍保留在漢語成語中,形容賭博時的喧鬧場景。

網絡擴展解釋

“摴蒲”是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古漢語和曆史文化背景分析:

  1. 詞義考據

    • “摴”讀作chū,本義為舒展、鋪開(如《說文解字》釋為“舒也”),後引申為古代遊戲中的一種動作。
    • “蒲”指蒲草,此處與古代博戲相關,可能借指遊戲道具。
  2. 曆史遊戲考 更常見的寫法應為“樗蒲”(chū pú),是漢唐時期流行的博戲,屬古代“六博”之一。其特點包括:

    • 使用五枚木質骰子(五木)
    • 棋盤有矢、馬等象征符號
    • 規則複雜,含競技與賭博性質
    • 唐代李肇《國史補》載其盛行情況
  3. 文化意象 在文學作品中常作為貴族娛樂的象征,如:

    • 李白《少年行》中“呼盧百萬終不惜”
    • 《晉書》記載陶侃怒斥部下耽玩樗蒲
  4. 演變與消亡

    • 宋元後逐漸被骰子、骨牌等取代
    • 部分規則可能融入後世麻将等遊戲

注:現代語境中“摴蒲”使用極少,若在文獻中遇到,建議結合具體上下文判斷是否為“樗蒲”的異寫,或另指其他特殊含義。如需進一步考據,可提供具體出處以便深度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霸岸白吃百金諾半仙誖論熛起弊屣捕影拿風倉扁層崄常懷吃勞金沖人出臨春翹寸輝調得櫜弓互反回賜兼珍交懷金英羁曲糾攝畿驿倦遊軍政居心不良開屯客塗廊市老實巴焦列棘硵砂麻子齧折牛脂槃琴蚍蜉撼大木品樣清坐權斷日臻完善蹂踐神性勢不兩存水洩不通順袋谇喧涕泗滂沲通目瓦鉒無幹浄勿翦吳绫屋檐吓呆閑或賢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