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警勵的意思、警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警勵的解釋

亦作“ 警厲 ”。告戒勉勵。 唐 吳兢 《貞觀政要·納谏》:“臣伏度聖心,必不以為謀慮深長,可委以棟梁之任,将以其無所避忌,欲以警厲羣臣。”《舊唐書·張建封傳》:“ 建封 又獻詩一篇,以自警勵。”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十一:“﹝ 潘良貴 ﹞晚年力量尤凝定。 秦檜 勢正炎炎,冷處一角,笑傲泉石,作《三戒説》,深以在得之規,痛自警勵。” 梁啟超 《新民議·叙論》:“使國民知受病所在,以自警厲。”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警勵”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1. 基本含義
    “警勵”由“警”(戒備、告誡)和“勵”(勉勵、激勵)組成,意為告誡與勉勵并存,既強調提醒潛在問題,又鼓勵積極行動。例如《舊唐書·張建封傳》提到“自警勵”,即通過自我告誡來鞭策進步。

  2. 曆史文獻中的用例

    • 唐代吳兢《貞觀政要·納谏》中,用“警厲羣臣”描述通過直言不諱的方式警示和激勵臣子。
    • 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記載潘良貴“痛自警勵”,體現自我反思與激勵的修身态度。
  3. 近義詞與關聯詞

    • 警勉:強調提醒與鼓勵的結合,如“警醒勉勵”()。
    • 警策:側重通過警示引發深刻思考()。
  4. 現代適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書面或正式語境,如個人修養(如“自我警勵”)、教育管理(如師長對學生的告誡與鼓勵)等。

“警勵”融合了警示與激勵的雙重作用,既可用于他人勸誡,也可用于自我鞭策,常見于曆史文獻和強調修身的情境中。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細節,可參考《貞觀政要》《鶴林玉露》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警勵

警勵是一個由動态和靜态部分組成的詞語,其中動态部分是“言”,靜态部分是“⺊”,一共有12個筆畫。它是一個表示警戒和激勵的詞語。

警勵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形成時期。它的意思是通過言語來警戒和激勵他人,以使其保持警覺并進步。這個詞語在現代漢字中也被使用。

在繁體字中,警勵的寫法和簡體字大緻相同,隻是多了一撇。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警勵有着不同的形式。在篆書和隸書時期,這個詞語的字形是不同的,但仍然保留了警戒和激勵的意思。

以下是警勵在古代和現代漢語中的一些例句:

1. 古代例句:“明君之德,敬恭恭然,王道如表,百僚率然。”(《詩經·鄘風·羔裘》)

2. 現代例句:“老師的警勵使我意識到自己的不足,開始努力學習。”

警勵也可以用于組成其他詞語:

1. 警告:警勵和告的組合,意思是通過一定方式向人發出警示。

2. 勵志:警勵和志的組合,表示激勵自己,追求更高的目标。

近義詞包括警告、提醒、告誡等詞語,它們都表示以文字或行動來警戒和激勵他人。

警勵的反義詞是寬容,以寬容去對待他人的錯誤和不足,給予溫和的批評和鼓勵。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