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第二聲的意思、第二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第二聲的解釋

指普通話陰平、陽平、上、去四類字調中的陽平聲。如“旁”“魔”“琦”“檀”等字調為第二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漢語中的“第二聲”是普通話四聲調之一,又稱“陽平調”,其語言學定義及特征如下:

一、基本定義與調值特征 第二聲指普通話中音高呈中升趨勢的聲調,調值為35(五度标記法)。發音時聲帶由中度緊張逐漸繃緊,音高從中間音域快速上揚,例如“明(míng)”“然(rán)”等字均屬此調類。

二、曆史來源與音韻學演變 從中古漢語音系看,第二聲主要源于古平聲的分化。根據王力《漢語語音史》記載,唐宋時期“平分陰陽”的語音演變中,原平聲字根據聲母清濁分化為陰平(第一聲)和陽平(第二聲),濁聲母字多歸入陽平調類。

三、發音方法與語音标記 現代語音學将第二聲描述為“中升調”,國際音标标記為˧˥。發音時需注意:

  1. 起點音高相當于鋼琴中央C音(約261.6Hz)
  2. 聲調走勢呈直線上升形态
  3. 時值約為400毫秒(标準語速)

四、應用場景與文學功能 在詩歌創作中,第二聲與第一聲共同構成“平聲”,與仄聲(第三、四聲)形成平仄對立。根據《現代漢語韻律研究》統計,陽平調在《現代漢語常用字表》中占比約27.6%,是構成漢語韻律的重要元素。

主要參考資料: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
  2. 王力《漢語語音史》
  3. 林焘《語音學教程》

網絡擴展解釋

“第二聲”在漢語普通話中通常指四聲調系統中的“陽平聲”,即聲調符號為“ˊ”的升調。具體特點如下:

  1. 調型與發音
    第二聲是上揚的聲調,調值為35(從中間音高3度升至最高5度),發音時聲帶由松到緊,音高明顯上升。例如:“má”(麻)、“ní”(泥)的聲調。

  2. 标記符號
    在拼音中用“ˊ”表示,如“méi”(梅)、“tóng”(同)。

  3. 常見字例

    • 單字:人(rén)、民(mín)、文(wén)
    • 詞語:和平(hé píng)、學習(xué xí)
  4. 與其他聲調的區别

    • 第一聲(高平調ˉ):平穩高音,如“mā”(媽)。
    • 第三聲(降升調ˇ):先降後升,如“mǎ”(馬)。
    • 第四聲(降調ˋ):快速下降,如“mà”(罵)。

若涉及其他領域(如音樂中的“第二聲部”),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學習時可通過跟讀、對比練習掌握第二聲的發音特點。

别人正在浏覽...

闆弱伻圖辯诘便則道鄙生逼塗瓟槊步打球部聚膽識封額風雨不透覆坼拊勞撫世果肉骨扇鼓子船行市豪曹滈池黃華昏弱牋牍鹼蓬尖銳鲛宮甲仗饑不欲食計酬盡敬糾缦開洩克忠連婚蠻歌獠語蟒身門阙免夫面譽妙鍵謬異惱躁内除賠産肶臍青檮契誼氣誼軟和和霜鵽嵩岱素蛾梯取團标文劄兀首向言邪火錫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