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歲末。《晉書·桓彜傳論》:“況交霜雪於杪歲,晦風雨於将晨。”
"杪歲"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義和典籍用例兩個層面進行解析:
一、字義解析
本義指樹木的末梢,引申為末尾、末端。《說文解字》釋“杪”為“木标末也”,段玉裁注:“引申之,凡末皆曰杪。”
本義指木星(歲星),後引申為年、時間單位。《爾雅·釋天》載:“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
二、詞義綜釋
“杪歲”即一年的末尾,特指深冬時節。其核心語義聚焦于時間維度的終結點,常見于古代詩文描述年終景象。
三、典籍例證
王勃《守歲序》雲:“歲月易盡,光陰難駐。春秋冬夏,錯四序于炎涼;杪歲窮陰,凝三冬于暮節。” 此處“杪歲”與“窮陰”并提,強調歲末嚴寒之象。
陶淵明《自祭文》(注:後世文人多引其意)有“歲惟丁卯,律中無射”之句,後人評注常以“杪歲”喻指年終時序,如《陶淵明集》注本釋年終物候時關聯此詞。
四、權威辭書釋義
據《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釋例:
杪歲:歲末。南朝梁元帝《纂要》:“十二月季冬,亦曰暮冬、杪冬、餘月、暮節、暮歲、窮稔、窮紀。” 其中“杪冬”與“杪歲”義近互通。
結論
“杪歲”為具象化的時間概念,以樹木末梢隱喻年光将盡,專指農曆十二月(臘月)的深冬時節,承載古人觀物取象的思維特征。其釋義可綜合表述為:
杪歲(miǎosuì):名詞,指一年的末尾;深冬。
主要參考來源
“杪歲”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解析如下:
“杪歲”指歲末,即一年的末尾。其中:
《晉書·桓彜傳論》中曾用:“況交霜雪於杪歲,晦風雨於将晨。”,此處“杪歲”生動描繪了年末的寒冷與蕭瑟。
與“杪歲”含義相近的詞彙包括“歲杪”“歲暮”“年末”等,均指一年的最後階段。
該詞多用于書面或文學語境,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常見于古典文獻或詩詞中,用以增強時間描寫的意境感。
奧屋百年之後抱卵豍豆秉牍側畔常規武器長山稱副刺奸當局單少定親東廂堆簇反唇騑辔光錐話音湖劇混殽漿糗減少階品錦緞金瑞侃快狂愚浪子宰相蹥蜷簾試買替明審魔駝鬧嚷嚷炮竹飄悠悠品俦啓丐輕減清淨無為清平世界欽和窮高日後乳妪沙篆勝負兵家之常柿花霜猋踏滾木通筭駝鈎望其肩項五考無名火誣欺賢姱閑探賢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