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se force or reliance] 喪失依靠或力量
他真是進退失據
失去憑依。《文選·宋玉<神女賦>》:“徊腸傷氣,颠倒失據。” 李善 注:“ 毛萇 《詩傳》曰:‘據,依也。’”《後漢書·皇甫嵩傳》:“所在燔燒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據,長吏多逃亡。”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二:“我為舍人所破,狼狽失據,為君所得。” 章炳麟 《諸子學略說》:“進退失據,兩無所容,此可謂調和者之戒也。”
“失據”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失據”指失去依靠或憑依,常形容因準備不足或判斷失誤導緻陷入困境。例如“進退失據”表示無論前進還是後退都失去依據,處于被動狀态。
詞源構成
由“失”(失去)和“據”(依據、依靠)組成,字面含義為“失去憑依”。最早見于《神女賦》“颠倒失據”及《後漢書》“州郡失據”等文獻。
使用場景
近義詞與反義詞
“失據”多用于描述因失去依據或準備不足導緻的被動狀态,兼具文學與日常表達功能。若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失據是一個漢字詞,它是由兩個部分組成:
失(fù):意為失去、失誤、不在、走失。
據(jù):意為依靠、根據、消息來源。
因此,失據的意思是指依靠的消息來源不準确或失去了準确的依據。
失字的部首是“大”,據字的部首是“扌”(提手旁),分别代表大物和手,表示意思與部首相關。
失字的筆畫數為五畫,據字的筆畫數為四畫。
失據這個詞源于中國古代的語言,具體出處暫無确切記載。
在繁體字中,“失”與“擾”相似,“據”與“據”相似。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失”字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而“據”字古時的寫法是“耒”字在左邊,表示農耕之意,與部首相關。
1. 他的觀點完全失據,缺乏可信的依據。
2. 這個消息來源可疑,我懷疑它是失據的。
錯誤、失誤、失當、不确切
不準确、不可靠、錯誤
準确、可靠、正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