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棄邪從正 ”。
“棄邪歸正”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qì xié guī zhèng,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指不再做壞事,改邪歸正,回歸正道。常用來形容人從錯誤或罪惡的行為中醒悟,選擇正确的道路。
提示:若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水浒傳》相關章節。
《棄邪歸正》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摒棄邪惡,回歸正道。它的拆分部首是弓、火、示,總計9個筆畫。
這個成語源自《尚書·周書·洪鐘》中的一句話:“王良則有昆仲弟子,不順楊氏,而以狄人弗與為尤,金絲弼,振于郢。”其中“不順楊氏”即指表現不符合楊氏族人的行為,而“棄邪歸正”則是對這種行為的正确诠釋。
古代繁體字的寫法與現代相比有所不同,其中“歸”字在古代寫法中的上部還有一個“⺮”旁,寫成“⺮歸”,共計11個筆畫。
這個成語通常用于表達一個人摒棄邪惡、改過自新,回到正确的道路上。例如:“他曾經迷失在邪惡的誘惑中,但最終他選擇了棄邪歸正,成為了一個正直的人。”
與“棄邪歸正”意思相類似的組詞有“除惡務盡”、“返璞歸真”等,都表示摒棄邪惡、回歸正道的意思。而與其相反的成語有“沉迷不悔”、“執迷不悟”等,表示一個人沉迷于邪惡,不願意改變、回歸正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