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季伏天。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夷水》:“﹝ 楊溪 ﹞北流注于 夷水 ,此水清泠甚于 大溪 ,縱暑伏之辰,尚無能澡其津流也。” 宋 郭若虛 《圖畫見聞志·劉彥齊》:“其所藏名迹,不啻千卷。每暑伏曬曝,一一親自卷舒,終日不倦。” 元 劉祁 《歸潛志》卷十三:“其山暑伏有蓄雪。”
暑伏,又稱“三伏”,是中國傳統曆法中一年最炎熱時期的統稱,其含義和特點如下:
暑伏分為初伏、中伏、末伏三個階段,源于古代陰陽五行理論。“伏”指陰氣受陽氣壓制藏伏于地下,對應五行中“金”被“火”克制的季節過渡現象。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至北魏文獻,如《水經注》記載“縱暑伏之辰,尚無能澡其津流也”。
暑伏對應公曆7月中旬至8月中旬,期間高溫高濕,古人會進行“曬伏”(晾曬書籍衣物)等習俗。現代氣象學中,此時段與副熱帶高壓活動密切相關,易形成持續性高溫天氣。
注:具體日期每年不同,需結合農曆與幹支計算,例如2025年暑伏時間可通過萬年曆工具查詢。
《暑伏》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夏天最熱的時候(舊時一般指在農曆七月份)。它由兩個部首組成:「日」和「亻」,分别表示太陽和人。它的總筆畫數為9畫。
《暑伏》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詩經·小雅·鹿鳴之什》中,其中有一篇名為《鹿鳴》的詩,其中有一句描述夏天炎熱的詞句,即“暑伏有咎”,稱述了夏天炎熱的局面。字形上,現代簡化字“伏”在繁體字中為「伏」,而「伏」的作為繁體字代替字暫未發現。
在古代,漢字《暑伏》的寫法和現代略有不同。在古籍中,它的字形為「罒日亻」。其中,「罒」是蓋罩的意思,表示太陽的熱力覆蓋在人身上。這種字形更加形象地表達了夏天酷暑的情景。
1. 夏天的暑伏時節,人們要注意防暑降溫。
2. 暑伏期間,天氣炎熱,大家要多喝水保持身體健康。
1. 暑天:夏季炎熱的天氣。
2. 伏天:夏季最熱的時候。
1. 盛夏:夏天最熱的季節。
2. 酷暑:極端炎熱的天氣。
1. 深秋:夏季過後,秋季來臨。
2. 寒冬:冬季最冷的時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