旛幢的意思、旛幢的詳細解釋
旛幢的解釋
泛指旌旗之類。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景明寺》:“于時金花映日,寳蓋浮雲,旛幢若林,香煙似霧。” 唐 顧況 《宿湖邊山寺》詩:“香透經窗籠檜柏,雲生梵宇濕旛幢。”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錄》卷下:“遙望天際,有旛幢車騎,乘雲而至,輟乘以奉帝。”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閑話》:“雜扮冠帶騎馬,旛幢細樂引導。”
詞語分解
- 旛的解釋 旛 ā 同“幡”。 筆畫數:; 部首:方; 筆順編號:
- 幢的解釋 幢 á 古代原指支撐帳幕、傘蓋、旌旗的木竿,後借指帳幕、傘蓋、旌旗。 〔幢幢〕形容影子搖晃,如“人影幢幢”。 刻着佛號或經咒的石柱:經幢。石幢。 幢 à 量詞,指房屋:一幢大樓。 筆畫數:; 部首
網絡擴展解釋
“旛幢”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儀仗或宗教場景中的裝飾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 拼音:fān zhuàng(部分文獻中“幢”也讀chuáng,需結合語境判斷)。
- 結構:“旛”為左右結構,指旗幟;“幢”為上下結構,原指支撐帷幔的立柱,後引申為儀仗旗幟。
二、具體含義
-
儀仗旗幟
泛指古代軍隊、儀仗隊列中使用的旌旗類物品,常以羽毛、錦繡裝飾,用于指揮或彰顯威儀。例如《洛陽伽藍記》描述“旛幢若林”,形容旗幟繁盛如林。
-
宗教裝飾
佛教文化中,“幢”演變為刻有佛號或經咒的石柱(稱“經幢”或“石幢”),或懸挂于寺廟的帛制旗幟,象征莊嚴與佛法庇護。唐代詩人顧況詩句“雲生梵宇濕旛幢”即描繪寺廟場景。
三、使用注意
- 多音字區分:“幢”讀chuáng時多指佛教石柱(如“經幢”),讀zhuàng時多指帷幔或旗幟,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 現代使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特定文化場景(如傳統戲曲、宗教儀式)。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洛陽伽藍記》《醒世恒言》等文獻中的用例。
網絡擴展解釋二
旛幢(fān chuáng)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旗幟或旗幟狀的東西。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左邊是「方」(fāng)部,右邊是「巾」(jīn)部。它的總筆畫數為12畫。旛幢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用于形容各種形狀的旗幟。在繁體字中,旛幢的寫法保持不變。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并沒有明确的專用字形,而是用旗和帛這兩個字來表示。
以下是旛幢的一些例句:
1. 節日裡,街上懸挂着五顔六色的旛幢,熱鬧非凡。
2. 在莊嚴的儀式上,一面面紅旛幢迎風飄揚,展示着國家的榮耀。
旛幢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為新的詞語,如旛幢高懸、旛幢飄揚等。近義詞可以是旗幟、旌旗等,而沒有明确的反義詞與旛幢對應。
希望以上回答能滿足您的需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