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九川的意思、九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九川的解釋

九州的大河。《書·益稷》:“予決九川,距四海。” 孔 傳:“決九州名川,通之四海。”《國語·周語下》:“決汨九川,陂障九澤。”一說指九條河川。 北周 庾信 《燕射歌辭·羽調曲》:“滌九川而賦稅,乘 三危 而納錫。” 清 龔自珍 《阮尚書年譜第一叙》:“九川行地,溯學海而波澄;三台燭天,指文星而度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九川是漢語中的曆史地理名詞,特指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九條著名河流。這一概念承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主要源于先秦典籍對華夏水系的地理概括與象征性表達,其具體所指在不同文獻中略有差異,但核心意義指向中華文明發源的核心水域體系。

一、基本釋義與文獻溯源

  1. 本源記載

    最早系統記載見于《尚書·禹貢》,大禹治水時“奠高山大川”,劃分九州的同時梳理主幹河道,“九川”即九州境内的代表性大河。漢代孔安國傳釋:“九川滌源”,指疏通九條大川的源頭。

    《史記·夏本紀》沿襲此說,稱禹“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其中“九道”即九川水道。

  2. 具體河流考辨

    曆代學者對“九川”具體所指存在不同見解,主流觀點依據《禹貢》歸納為:

    • 弱水、黑水、黃河、漾水(漢水)、長江、沇水(濟水)、淮水、渭水、洛水

      這一體系覆蓋華夏核心區域,如黃河、長江為幹流,濟、淮、渭、洛為重要支流,弱水與黑水則象征西部邊陲水系(《漢書·地理志》引《禹貢》注)。

二、文化象征與演變

  1. “九州”的地理對應

    九川與九州形成空間映射關系,如黃河對應冀州、濟水對應兖州、淮水對應徐州等,體現古代“山川形便”的行政區劃思想(唐代杜佑《通典·州郡典》)。

  2. 哲學與政治隱喻

    在《呂氏春秋》《淮南子》等典籍中,“九川”被抽象為“天地水道綱維”,象征自然秩序與王權對疆域的統禦。如《淮南子·地形訓》将九川與九天、九塞等并列,構建宇宙模型。

  3. 後世文學化用

    唐宋詩詞常以“九川”代指天下河山,如李白《公無渡河》“九州始蠶麻,九川方蕩潏”,借大禹治水典故抒發恢弘氣象。

三、學術争議與補充

部分文獻如《漢書·溝洫志》将“九河”(黃河下遊九條分流)與“九川”混同,實為狹義理解。清代考據學家戴震在《水地記》中強調,《禹貢》九川是“舉其大而攝小”,非機械限定九條。

參考資料

  1. 《尚書正義》孔穎達疏,中華書局影印阮元校刻本
  2. 《史記》卷三·夏本紀,中華書局點校本
  3. 《漢書·地理志》班固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4. 《通典》杜佑著,浙江古籍出版社
  5. 《淮南鴻烈集解》劉文典撰,中華書局
  6. 《李太白全集》王琦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7. 《戴震文集》水地記篇,清華大學出版社古籍叢刊

網絡擴展解釋

“九川”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核心定義
    指九州的大河,出自《尚書·益稷》中的“予決九川,距四海”,意為疏通九州的主要河流,使其通向四海。

  2. 另一種釋義
    部分文獻認為“九川”特指九條具體河川(如《國語·周語下》提及“決汨九川”),但這一說法屬于次要解釋。

二、詳細解讀

三、使用場景

四、相關擴展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尚書》《國語》等古籍,或查閱漢典、查字典等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埃霧保安秉志避辟撥換博臨常家出放純臣粹慤丹紅凋散放蔑封建把頭工件乖歧挂鎖貴珍含華亨人合數弧弓胡跪回塗惠鮮貨差夾衖九江八河吉祥坐踽踽涼涼老靠黧脆梨花帶雨隸楷羅亭緑蟻謀生納財平成鍬軍氣筒柔軟山鄙善交稍許省拜世上受紀衰莽私豵獻豜肅謹陶易田界調頻佗時外第兀兀窮年氙燈項巾斜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