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抄襲陳言,不能自出新意之人。 清 沉起鳳 《諧铎·嘲吳蒙》:“自此潛心實學,不復作鈔書胥矣。”
“鈔書胥”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基本釋義
指抄襲他人言論或陳詞濫調,缺乏獨立見解的人。該詞帶有貶義,強調對他人的機械模仿而非創新。
詞源與出處
最早見于清代沈起鳳的《諧铎·嘲吳蒙》,文中提到“自此潛心實學,不復作鈔書胥矣”,通過諷刺手法批評了缺乏原創性的行為。
用法與語境
多用于文學或學術批評領域,形容那些依賴前人成果、缺乏獨立思考的寫作或研究行為。例如:“若論文通篇引用而無新意,難免淪為鈔書胥之作。”
近義表達
類似含義的詞語包括“拾人牙慧”“陳詞濫調”等,均強調缺乏創新性。
現代啟示
該詞在當代仍具現實意義,尤其在學術規範和原創性要求日益嚴格的背景下,提醒人們避免機械複制,注重獨立思考。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如《諧铎·嘲吳蒙》的完整内容),可參考古籍原文或相關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