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待制的意思、待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待制的解釋

(1).等待诏命。《後漢書·蔡邕傳》:“侍中祭酒 樂松賈護 ,多引無行趣埶之徒,并待制 鴻都門 下,憙陳方俗閭裡小事,帝甚悅之,待以不次之位。”

(2).官名。 唐 置。 太宗 即位,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書、門下兩省,以備訪問。 永徽 中,命弘文館學士一人,日待制于 武德殿 西門。 文明 元年,诏京官五品以上清官,日一人待制于 章善 、 明福門 。 先天 末,又命朝集使六品以上二人,隨仗待制。 永泰 時,勳臣罷節制,無職事,皆待制于 集賢門 ,凡十三人。 崔祐輔 為相,建議文官一品以上更直待制。其後著令,正衙待制官日二人。 宋 因其制,于殿、閣均設待制之官,如“保和殿待制”、“龍圖閣待制”之類,典守文物,位在學士、直學士之下。 遼 金 元 明 均于翰林院設待制,位也在學士、直學士之下,但不及 宋 制隆重。參閱《新唐書·百官志二》《宋史·職官志二》《金史·百官志一》《元史·百官志三》《明史·職官志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待制”是漢語中兼具曆史内涵與現代用法的複合詞。根據《漢語大詞典》和《辭源》等權威辭書,其核心含義可歸納為以下三個層面:

一、職官制度中的候補職能

在唐宋時期,“待制”為中央文官定制。《辭源》指出,唐代始設“集賢殿待制”官職,指代候命于宮廷、備皇帝咨詢的學士群體。至宋代發展為“龍圖閣待制”等殿閣職銜,屬從四品清要官,職責涵蓋文書編修與政策評議,成為文臣晉升的重要階梯(《宋史·職官志》)。

二、字源結構中的行為狀态

從構詞法分析,“待”即等候,“制”指诏命或規範,二字組合形成“等候诏命”的動賓結構。《漢語大詞典》釋義第一項強調其本義為“等待诏令”,如《後漢書·蔡邕傳》載“臣邕被诏待制”,生動還原了古代官員在禁中候命的場景。

三、現代語義的擴展引申

當代語境中,“待制”衍生出“待命制定”的抽象含義,常見于學術領域。例如在政策研究報告中,“方案待制”表示規劃處于籌備階段,需結合實際情況完善細則。這種用法延續了古漢語中“候命而行”的語義内核,同時賦予其動态規劃的新特征(《現代漢語複合詞解析》)。

網絡擴展解釋

“待制”一詞在曆史中有兩層核心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詞義

  1. 等待诏命
    指官員等候皇帝的命令或召見,常見于早期文獻描述。例如,《後漢書》記載東漢時期一些士人在鴻都門下“待制”,即等待皇帝任命。

  2. 官職名稱
    唐代始設的正式官名,屬侍從顧問類職位,多由五品或六品以上文官擔任,主要職責包括:

    • 輪值中書省、門下省,備皇帝咨詢政務;
    • 參與制定政策或禮儀制度。

二、曆史演變

  1. 唐代制度

    • 太宗時期:五品以上京官輪值兩省,形成“待制”雛形。
    • 高宗至玄宗時期:細化分崗,如弘文館學士在武德殿西門待制,或特定官員在章善門、明福門輪值。
    • 永泰年間:勳臣卸任後于集賢門待制,共13人。
  2. 宋元沿襲

    • 宋代将“待制”作為館閣職名(如龍圖閣待制),成為文臣榮譽銜。
    • 元代沿用,元雜劇《蝴蝶夢》中提及“待制位列三公”,反映其地位。

三、相關擴展

如需更完整的制度變遷或具體人物案例,可參考唐代職官史料或《宋史·職官志》。

别人正在浏覽...

百末霸業悲憂便好並行兵馬籍踣卧不分高下瞋視吃排頭出将入相出口成章翠縠戴玄履黃蕩飏滴滴答答鵝存禮廢兒媳婦豐懋負能幹父官醞罟擭貴強桧宅古月軒花花點點黃芒瘴賄門撝謙嫉妬機發經久驚哭揆測鬎鬁頭連衣裙理事長漫文苗情旻雲磨煉鬧宗派驽良屏蔽門蛩蛩距虛泉花驅傩曲水流觞仁至義盡塞井焚舍散片私恨桃花馬天壤王郎通分問官答花小就笑與抃會偕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