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漕糧改折銀鈔收納。 明 正統 元年規定,田賦自起運兌軍外,其餘可折收錢鈔,糧四石折銀一兩。見《明史·食貨志二》。 明 袁宏道 《逋賦謠》:“ 蘇州 舊逋七十萬,漕折金花居其半。”
漕折是明代漕糧征收的一種貨币化改革措施,具體解釋如下:
漕折指将原本征收的漕糧(實物稅)折算為銀兩或錢鈔繳納。這一政策屬于田賦改革,目的是簡化稅制并適應經濟變化。
政策細節記載于《明史·食貨志二》,是研究明代財政史的重要參考資料。
如需更深入的曆史背景分析,建議查閱《明史》原文或權威經濟史研究著作。
漕折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漕”和“折”。
“漕”的部首是水,總共有11畫,發音為“cáo”,表示船隻在水上載運糧食的意思。
“折”的部首是手,總共有7畫,發音為“zhé”,表示折斷、折疊或折磨等意思。
“漕折”這個詞來源于古代司糧官員的職務名稱。在古代,漕運是指國家運送糧食的水運系統,而折就是指運輸中的差錯或問題。因此,“漕折”一詞常用來形容運輸或交通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在繁體字中,“漕折”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代漢字對“漕折”的寫法和現代相比有所不同。古時候,漢字的書寫一般為篆書或隸書體,而“漕折”的字形在演變過程中也有所變化。
以下是“漕折”的幾個例句:
1. 這次暴雨導緻了交通的漕折,許多公路和鐵路都被淹沒了。
2. 在快遞行業,有時會發生一些漕折,例如包裹丢失或延遲送達。
組詞:漕運、折斷、交通
近義詞:困難、問題、難題
反義詞:順利、順暢、成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