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禮服之制:袒外衣而露裼衣,且不盡覆其裘,謂之裼;不裼,謂之襲。盛禮以襲為敬;非盛禮以裼為敬。《禮記·表記》:“裼襲之不相因也,欲民之毋相瀆也。” 鄭玄 注:“不相因者,以其或以裼為敬,或以襲為敬。禮盛者,以襲為敬,執玉6*龜之屬也;禮不盛者,以裼為敬,受享是也。” 孔穎達 疏:“行禮之時,禮不盛者,則露見裼衣;禮盛之時,則重襲上服。是行禮初盛則襲衣,禮不盛則裼衣,是裼襲不相因也……其行禮之時,或初襲而後裼,或初裼而後襲。所以然者,欲使人民無相褻瀆使禮相變革也。” 唐 白居易 《沿革禮樂策》:“以玉帛俎豆為數,以周旋裼襲為容。” 明 歸有光 《王天下有三重》:“至於冠、婚、喪祭、燕射、士相見之禮,可得而議也,所以周旋裼襲,升降俯仰者,聖人能議之而不能為之也。”
(2).指穿着禮服。《兒女英雄傳》第三六回:“他看了,連忙道‘請’。 安公子 早已裼襲而來。”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裼襲漢語 快速查詢。
“裼襲”是古代禮儀服飾制度中的術語,主要用于描述不同場合下外衣的穿着方式,具體解釋如下:
該詞也可泛指“穿着禮服”的行為,但此用法較為少見。
“裼襲”是古代禮制中的細節規範,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多見于研究傳統服飾或禮儀的文獻。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禮記》及漢代鄭玄、唐代孔穎達的注疏。
《裼襲》(xī xí)是一個中文詞語,意指衣着華麗、穿着寬松。通常用于描述古時貴族或達官顯貴的服飾狀态。
《裼襲》由兩個漢字組成。
「裼」,部首為「衤」,總共有8畫。
「襲」,部首為「衣」,總共有10畫。
《裼襲》最早出現在《莊子·徐無鬼篇》。在現代漢語中,這個詞已經十分罕見。在繁體漢字中,「裼」和「襲」的寫法沒有改變,仍然是傳統的形式。
在古代,漢字的演變是常有的事情。根據史書記載,古人寫「裼襲」時,「裼」是用「衤」下加「戠」,表示優雅華麗的衣物;「襲」則是用「衤」下加「西」,表示華麗連衣的款式。
1. 他每次參加宴會時都穿着裼襲,非常引人注目。
2. 皇帝的裼襲服飾富麗堂皇,彰顯了他的統治地位。
組詞:裼襲麗,裼襲不好,古代裼襲,華麗裼襲
近義詞:富麗堂皇,華美, 華麗
反義詞:簡樸,樸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