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隱居不仕。 明 王思任 《階成夜步有舉怡春堂韻者》:“幾年姓字幸逃官,長怪 東山 起 謝安 。”
(2).棄官逃跑。《蕩寇志》第一○八回:“ 大義 務要盤問底裡, 祥麟 隻得将逃官之後……一一説了。”
“逃官”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兩層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官員因不滿職位待遇、逃避風險或抗議體制而離開官職,不再履行職務的行為。該詞源于古代社會,反映了官員在高壓環境下的選擇。
隱居不仕
指主動放棄官職,選擇隱居生活。例如明代王思任的詩句:“幾年姓字幸逃官,長怪東山起謝安”,表達了對官場的不滿和隱退态度。
棄官逃跑
指因外界壓力(如追責、戰亂等)被迫逃離官職。如《蕩寇志》中描述:“祥麟隻得将逃官之後……一一說了”,體現了因危機而棄官的背景。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案例或文學引用,可參考《蕩寇志》等文獻。
《逃官》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官員離職、辭職或者逃避責任、逃避執政的行為。
《逃官》由“辶”部和“官”部組成。
“辶”是指辶避部首,表示和行走、移動有關的意思;它的筆畫數為3。
“官”是指宀部首,表示官員或政府有關的意思;它的筆畫數為8。
《逃官》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官場生活。繁體字“逃官”與簡體字寫法相同,隻是書寫形式上的差異,繁體字和簡體字是同一個詞語。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今天有所不同。根據《康熙字典》,古代的寫法是“洞官”,其中“洞”是指“逃”的古代寫法。
1. 他因貪污受到檢察機關的調查,于是選擇了逃官。
2. 這位官員遇到了很多問題,但他并沒有逃官,而是積極解決。
逃跑、逃避、官員、官場、官府
脫離、辭職、辭官
履職、盡責、任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