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44-1919)近代藏書家、校勘家。字炎之,又字筱珊,晚號藝風,江蘇江陰人。清光緒進士。曆任京師學監、翰林院編修等,并主講南菁、鐘山等書院。1906年創辦江南圖書館,1910年任京師圖書館正監督。著有《藝風堂文集》、《金石目》等。
缪荃孫(1844-1919),字炎之,號藝風,江蘇江陰人,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文獻學家、目錄學家和藏書家。作為清末民初學術界的代表人物,其學術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文獻整理與目錄學成就
缪荃孫主持編纂的《藝風堂藏書記》系統著錄其藏書八千餘種,創立"版本考訂"與"内容提要"相結合的目錄體例,這一方法後被《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纂組視為傳統目錄學向現代轉型的典範。其編撰的《續碑傳集》86卷,補輯清嘉慶至光緒間人物傳記1071篇,為清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基礎。
二、方志學理論創新
在方志編纂領域,他提出"三書體"理論,主張志書應分立"紀、考、傳"三大門類,這一觀點被《中國地方志集成》編纂委員會認定為推動傳統方志向現代地方志轉型的關鍵理論突破。其主纂的《順天府志》《湖北通志》等被列為清代方志精品。
三、文化遺産保護實踐
作為中國近代圖書館事業奠基人,缪荃孫于1907年籌建江南圖書館(今南京圖書館前身),首次将私人藏書樓轉型為公共文化機構。1909年主持籌建京師圖書館(中國國家圖書館前身),制定《京師圖書館章程》确立現代圖書館管理制度,國家圖書館官網将其列為我國首個國立圖書館章程。
主要著作除上述文獻外,尚有《雲自在龛叢書》《藕香零拾》等叢書彙編,其中收錄的宋元珍本為《四部叢刊》編纂提供了重要底本依據。其學術思想對傅增湘、張元濟等近代文獻學家産生直接影響,北京大學《古典文獻學發展史》将其定位為"傳統文獻學向現代學術轉型的樞紐人物"。
缪荃孫(1844年9月20日—1919年12月22日)是中國近代重要的文化學者與文獻學家,其生平與貢獻可從以下方面概述:
1. 身份背景
字炎之,又字筱珊,晚號藝風,江蘇江陰人。清光緒二年(1876年)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京師學監等職,并主講南菁書院、鐘山書院。
2. 學術與文獻貢獻
3. 圖書館事業奠基人
4. 生平經曆
早年因戰亂遷居,輾轉多地求學,21歲入川研習文史,24歲中舉,後緻力于文獻保護與教育。其學術生涯融合了傳統考據與近代圖書館理念,對文化遺産保護影響深遠。
暗默拜蹈白圭之玷比時常法陳告沖室道順頂個铤鹿堆垛發憤忘食副端隔礙怪怖故主毀離見善必遷齎刺解錐荊钗記冀野幾至铠甲髡僧離客羅睺眉壽沒衛面梨苗條淑女南曲内眷弄喧牽合竅藏氣慨清宕琪樹豈止榷政人生如朝露榮戚潤玉商辦閃落韶顔聖經賢傳誓天守壹算定邃養歲用同犯彤镂武柄武劇洗馬谿舂膝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