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蜀 中的桐木。亦代稱以此種木材所制的樂器。《水經注·漸江水》引 南朝 宋 劉敬叔 《異苑》:“ 晉武 時 吳郡 臨平 岸崩,出一石鼓,打之無聲,以問 張華 。 華 曰:‘可取 蜀中 桐材,刻作魚形,扣之則鳴矣。’於是如言,聲聞數十裡。 劉道民 詩曰:‘事有遠而合, 蜀 桐鳴 吳 石。’” 唐 李賀 《追和柳渾》:“酒盃箬葉露,玉軫 蜀 桐虛。” 王琦 彙解:“古稱 益州 白桐宜為琴瑟,所謂 蜀 桐也。” 唐 黃滔 《謝試官啟》:“竟於 豐 獄以沉埋,誰以 蜀 桐而激發。”
“蜀桐”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詳細解析:
地域與材質
“蜀”指古代蜀地(今四川地區),“桐”即桐木。蜀地盛産優質桐木,其木質輕硬且耐腐蝕,適合制作樂器(如琴、瑟)和家具。例如,《水經注》記載蜀桐木曾被用于制作敲擊石鼓的工具,印證其作為樂器材料的傳統用途。
代指樂器
“蜀桐”常代指以蜀地桐木制成的樂器,如唐代李商隱詩《蜀桐》中“斫作秋琴彈壞陵”,即以蜀桐琴暗喻自身際遇。
人才隱喻
因蜀地自古多才俊,桐木的優質特性被引申為“人才的得與失”。例如,李商隱詩中“枉教紫鳳無栖處”暗喻良材未得重用,反遭埋沒。
文學意象
在詩詞中,“蜀桐”常承載懷才不遇或世事無常的感慨。如李商隱借蜀桐琴彈奏《壞陵》曲,影射政治抱負的落空。
“蜀桐”既指蜀地桐木及其制器,亦通過材質特性與地域文化,衍生出對人才命運的深刻隱喻。其雙重含義在曆史文獻與文學作品中均有豐富體現。
《蜀桐》是指"蜀"地(即四川地區)産出的桐樹。桐樹是一種常綠喬木,以其高大挺拔的形态和優美的葉子而聞名,廣泛分布在中國南方地區。蜀桐因其生長地點而得名,是指四川地區繁盛茂密的桐樹。
《蜀桐》的部首是 "虍",拆分部首後的剩餘部分是 "木"。根據漢字的構造規律,可以知道 "虍" 是八畫,"木"是四畫,所以《蜀桐》一共是十二畫。
《蜀桐》一詞源于古代文獻《詩經·桐》中的"蜀"和"桐"。在這首古詩中,"蜀桐"被用來形容桐樹的美麗和蔥郁。後來,"蜀桐"逐漸演變成一個單詞,用來代指蜀地産出的桐樹。
《蜀桐》的繁體寫法是 "蜀梧"。
在古時的漢字寫法中,"蜀桐"的寫法與現代寫法有所不同。其中,"蜀"的古寫法為 "襡",表示蜀地;"桐"的古寫法為 "栱",表示桐樹。
1. 朔風吹過,蜀桐婆娑地舞動着嬌美的葉子。
2. 這片蜀地山間,到處可見蜀桐的繁茂身影。
3. 他研究了多年,終于培育出一種名叫 "蜀桐玉" 的高産桐樹。
蜀桐林、蜀桐木、蜀桐葉、蜀桐花、蜀桐樹、蜀桐枝
川桐、蜀兒桐、川蜀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