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同處一堂;同居一家。《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盎 素不好 鼂錯 , 鼂錯 所居坐, 盎 去; 盎 坐, 錯 亦去:兩人未嘗同堂語。” 三國 魏 曹植 《當來日大難》詩:“今日同堂,出門異鄉。别易會難,各盡杯觴。” 唐 韓愈 《袁氏先廟碑》:“由曾及考,同堂異置。” 老舍 《四世同堂》二:“自從他有了這所房,他的人口便有增無減,到今天已是四世同堂!”
(2).謂同一祖父。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賞譽》:“ 羊長和 父 繇 與太傅 祜 同堂相善。” 宋 王谠 《唐語林·補遺三》:“相國同堂昆季三人,曰 石 ,曰 程 ,皆登宰相,惟 福 一人歷鎮使相而已。”參見“ 同堂兄弟 ”。
(3).猶同門,同學。 元 喬吉 《金錢記》第四折:“小官有一同堂故友,乃是 韓飛卿 。” 清 陳确 《答恽仲升書》:“恃同堂之愛,不覺直言至此,死罪!死罪!” 清 昭槤 《嘯亭續錄·南書房》:“ 仁廟 與諸文士賞花釣魚,剖晰經義,無異同堂師友。”
“同堂”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解析:
同處一室或同居一家
指不同輩分或親屬共同生活在一個家庭中,常用于描述傳統家庭結構,如“四世同堂”。例如老舍《四世同堂》中描述家族幾代人共同居住的情景,即取此意。
指堂兄弟關系
古代文獻中特指同一祖父但不同父親的兄弟,即“堂兄弟”。如《唐語林》提到“同堂昆季三人”,即指堂兄弟關系。
同門或同學關系
元代後擴展為“同門求學”之意,如元雜劇《東坡夢》中“同堂故友”即指同學。
補充說明:現代使用中,“同堂”多與家庭結構相關(如“三代同堂”),而“同堂兄弟”“同堂故友”等用法多見于古籍或特定方言。需結合語境具體判斷詞義。
《同堂》指的是同一個屋檐下共同居住或學習的人。它強調了共同生活或學習在同一環境下,分享相同的經曆和感受。
《同堂》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口”部,右邊是“土”部,共有10個筆畫。
《同堂》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中,用以形容魯仲連和鄒陽一同在學堂學習的情景。後來逐漸被廣泛使用,用來表達共同學習或共同居住的意義。
繁體字為「同堂」。
在古代,「同堂」的寫法略有不同。其中「同」的古字形是「」,而「堂」的古字形是「」。這些古字形是在漢字演變過程中逐漸變化而來。
1. 我們一家三代人同堂生活,彼此互相照顧。
2. 同堂的學習環境讓我們能夠互相交流和分享經驗。
共同、同伴、同學、同事、學堂
同居、同宿、同侪
分居、分堂、異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