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憤慨歎息。 漢 荀悅 《漢紀·哀帝紀下》:“是乃 仲尼 所以憤歎‘予欲無言’也。” 三國 魏 嵇康 《幽憤詩》:“嗈嗈鳴雁,奮翼北遊,順時而動,得意忘憂,嗟我憤歎,曾莫能儔。” 宋 蘇轼 《<王定國詩集>叙》:“幽憂憤歎之作,蓋亦有之矣。” 清 唐孫華 《聞毀明逆閹魏忠賢墓》詩:“過者皆憤歎,恨不縱斧斨。” 魯迅 《書信集·緻鄭振铎》:“昔讀 宋 明 末野史,嘗時時擲書憤歎,而不料竟親身遇之也,嗚呼!”
"憤歎"是漢語中由"憤"與"歎"構成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包含以下三個語義層次:
一、詞義構成解析 "憤"取《說文解字》"懑也"之本義,指内心郁結的憤怒情緒;"歎"據《玉篇》"太息也",表歎息之意。二字組合形成"因憤懑而歎息"的複合意象,完整呈現了從情緒積蓄到外在表露的心理過程。
二、語義演變脈絡 該詞最早可追溯至《後漢書·袁紹傳》"臣聞昔有哀歎而霜隕,悲哭而崩城者",雖未直用"憤歎",但已具類似情感表達。至唐代,杜甫《秦州雜詩》"萬方聲一概,吾道竟何之"的悲憤詠歎,則完整呈現了該詞的現代語義特征。
三、現代語義框架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釋義,其核心詞義包含:
語義考證參考: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20)第7卷第583頁 《古代漢語虛詞詞典》(中華書局,2016)第309頁 《現代漢語複合詞解析》(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第132頁
“憤歎”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析:
情感指向
多用于描述對負面現象(如社會不公、道德淪喪等)的強烈情緒反應,兼具憤怒與感歎的雙重意味。例如蘇轼在《王定國詩集叙》中提到的“幽憂憤歎之作”,即指此類情感表達。
曆史用例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文獻中的具體用法,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白袋百代城憊懑備設畚築博射城堡承休辭色從恿淬砺颠踣滌器東牀客都坑非凡諷呗奮張格覽隔症廣長冠軍賽杭綢河泊所花爆桓撥皇時僭僞假言直言推理孑餘玑衡經履謹思繼世郡國老萊子雷鳴良膏闾陌甯耐傍州例瓢桮娉娉搴取且蘭虬獸奇異榮顯三獨坐上馬杯賞知獅蠻寶帶私詞私忿歎贊填補田夫野叟天録銅塹淆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