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憤慨歎息。 漢 荀悅 《漢紀·哀帝紀下》:“是乃 仲尼 所以憤歎‘予欲無言’也。” 三國 魏 嵇康 《幽憤詩》:“嗈嗈鳴雁,奮翼北遊,順時而動,得意忘憂,嗟我憤歎,曾莫能儔。” 宋 蘇轼 《<王定國詩集>叙》:“幽憂憤歎之作,蓋亦有之矣。” 清 唐孫華 《聞毀明逆閹魏忠賢墓》詩:“過者皆憤歎,恨不縱斧斨。” 魯迅 《書信集·緻鄭振铎》:“昔讀 宋 明 末野史,嘗時時擲書憤歎,而不料竟親身遇之也,嗚呼!”
“憤歎”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析:
情感指向
多用于描述對負面現象(如社會不公、道德淪喪等)的強烈情緒反應,兼具憤怒與感歎的雙重意味。例如蘇轼在《王定國詩集叙》中提到的“幽憂憤歎之作”,即指此類情感表達。
曆史用例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文獻中的具體用法,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憤歎是一個漢字詞彙,常常用來表達強烈的不滿、氣憤和失望之情。它是由部首忄和念部組成的。部首忄表示心,而念部表示發音。這個詞意味着發出内心的聲音,表達強烈的情感。
憤歎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部首:忄(心部)
筆畫:7
憤歎一詞來源于古代的漢語,具有悠久的曆史。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憤歎的形态可能會有所不同。在繁體字中,憤歎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一緻,隻是在書寫時的筆畫和結構略有不同。
下面是一些關于憤歎的例句:
1. 他對國内的腐敗現象感到憤歎不已。
2. 面對這種不公正的待遇,她發出了憤歎的聲音。
憤歎這個詞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成新的詞彙,如:
1. 憤歎不已:表示極度的失望和憤怒。
2. 憤怒歎息:表示憤怒和歎息交織在一起。
憤歎還有一些近義詞,如:
1. 歎息:表示因為遭遇不幸或困境而感到悲傷或失望。
2. 唉聲歎氣:形容一個人悲傷或不滿時發出的聲音。
憤歎的反義詞是心滿意足,表示心情愉快、滿足和滿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