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漕折的意思、漕折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漕折的解释

指漕粮改折银钞收纳。 明 正统 元年规定,田赋自起运兑军外,其余可折收钱钞,粮四石折银一两。见《明史·食货志二》。 明 袁宏道 《逋赋谣》:“ 苏州 旧逋七十万,漕折金花居其半。”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漕折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中的专有名词,指将漕粮改征银钱或其他实物的税收形式。“漕”即漕粮,指通过水路运输的税粮;“折”意为折算,指将实物税改为货币或替代品征收。该制度最早见于明代,清代进一步推行,成为缓解漕运压力、调节财政的重要手段。

据《明史·食货志》记载,漕折制度始于正统元年(1436年),因江南漕粮运输损耗严重,朝廷允许将部分漕粮“折银解京”。清康熙年间编纂的《御制康熙字典》将“漕”释为“水转谷”,“折”释为“抵换”,二者组合形成特定财政术语。清人编纂的《六部成语注解》具体说明:“漕折者,将漕米改折银两也”,反映了其货币化特征。

实施漕折的主要原因包括:

  1. 漕运河道淤塞导致的运输困难
  2. 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引发的财政需求
  3. 地方仓储调节的实际需要

    如《清史稿·食货志》记载,道光年间因黄河泛滥,“漕船阻滞,准令州县每石折银一两四钱”。这种灵活的税收方式既缓解了运输压力,又增加了国库白银储备。

该制度对明清经济产生双重影响:一方面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白银流通量增加;另一方面过度折征导致农民负担加重,《皇朝经世文编》中收录的多篇奏疏均提及“折色过重,民不堪命”的问题。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漕折制度随漕运废止而终结,但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财政手段,仍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研究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漕折是明代漕粮征收的一种货币化改革措施,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漕折指将原本征收的漕粮(实物税)折算为银两或钱钞缴纳。这一政策属于田赋改革,目的是简化税制并适应经济变化。

二、实施背景

  1. 时间:明正统元年(1436年)正式推行。
  2. 范围:除“起运兑军”(直接运往军队的粮食)外,其余漕粮可折银征收。
  3. 折算标准:粮四石折银一两。

三、历史意义

四、文献依据

政策细节记载于《明史·食货志二》,是研究明代财政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如需更深入的历史背景分析,建议查阅《明史》原文或权威经济史研究著作。

别人正在浏览...

阿空加瓜山安定团结白玉管北洋军阀比物连类长欷城里人赤体上阵传告低抑独用将军堵雉恩命遏阳贩路斐然蜂攘服制宫扆乖烈鬼胡由归邪转曜国庠海陆风嘿诵皇帝信宝惶栗弜头虎子江垠浇俗巀嶭谨媚紧行无善踪救存郡寮君权国鞫系凯安昆崚唠扯凌欺縻系评脉欺盗清浄无为勤济容忍三回五解涩鍊山障蔎蔎释知遗形顺流而下私谒太湖精谈笑封侯问牛香合犀管奚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