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離枝 ”。即荔枝。《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隱夫薁棣,答遝離支。” 李善 注引 晉灼 曰:“離支,大如雞子,皮麄,剝去皮,肌如雞子中黃,味甘多酢少。” 宋 郭彖 《睽車志》卷三:“蟆即吐一物,舉蟠承之,狀如生離支。”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果三·荔枝》﹝釋名﹞:“離枝,丹荔…… 司馬相如 《上林賦》作‘離支’。按 白居易 雲:若離本枝,一日色變,三日味變。則離支之名,又或取此義也。” 清 洪昇 《長生殿·進果》:“一身萬裡跨征鞍,為進離支受艱難。” 徐朔方 校注:“離支,荔枝。”
“離支”是漢語中的古語詞,指代荔枝,其含義和演變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詞源與含義
“離支”最早見于西漢司馬相如的《上林賦》,寫作“答遝離支”,意為“割去枝丫”。古人發現荔枝若連枝割下可延長保鮮期,故稱“離支”,後逐漸演變為“荔枝”。該詞亦作“離枝”,如李時珍《本草綱目》解釋:“若離本枝,一日色變,三日味變”。
文學與文獻引用
語言演變
“離支”到“荔枝”的變化反映了漢語詞彙從古至今的語音和書寫簡化過程。早期文獻多用“離支”,唐代後逐漸統一為“荔枝”。
總結
“離支”是荔枝的古稱,承載了古代對植物特性的觀察和語言文化的演變,常見于漢賦、唐宋筆記等文獻中。若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上林賦》《睽車志》等原始文本。
《離支》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遠離、離開、脫離等。
《離支》包含兩個部首:禾和支。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記載,禾的筆畫數為5,支的筆畫數為4。
《離支》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在古代文獻中,離支的形狀與現代漢字略有不同,如「離支」。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離支的形狀有所變化。例如在金文、楚簡等古代文字中,禾和支的連寫形式更加簡潔,較為接近現代漢字的形态。
1. 他決定離支故鄉,投身大都市的競争潮中。
2. 小鳥從樹枝上離支而飛。
3. 她離支家鄉已有多年,但仍念念不忘那裡的人和事。
組詞:離别、離開、離散、支離破碎。
近義詞:離開、脫離、告别。
反義詞:靠近、接近、歸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