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衰怠與端正。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志·九徵》:“慘懌之情在於色,衰正之形在於儀。” 劉昞 注:“儀者形之表也,故儀衰由形殆,儀正由形肅。”
“衰正”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釋:
基本詞義
指“衰怠與端正”兩種對立狀态,常用于描述人的儀态或精神面貌。其中“衰”指懈怠、萎靡,“正”指端莊、肅穆,二者共同構成對人物内外狀态的概括。
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三國時期劉劭的《人物志·九徵》:“慘怿之情在於色,衰正之形在於儀。” 劉昞進一步注釋:“儀者形之表也,故儀衰由形殆,儀正由形肅。” 說明儀态(如表情、舉止)是内在狀态的體現,儀态懈怠源于内在疲乏,儀态端正則源于内在莊重。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人物品評或哲學論述中,強調通過外在表現判斷内在修養,屬于較冷僻的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
該詞通過對比“衰”與“正”兩種狀态,揭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形神合一”的觀察邏輯,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辯證含義。若需進一步分析,可查閱《人物志》相關研究文獻。
“衰正”是一個漢字詞組,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衰”和“正”。其中,“衰”意為衰敗、衰落,指事物逐漸消弱、減退;“正”意為正常、正确,指符合規範或标準的狀态。
這個詞組的意思是指某事物的衰落狀态正在得到糾正或恢複到正常狀态。
衰正這個詞的來源并沒有确切的文獻記載,但可以猜測可能源于古人對事物變化規律的觀察和總結。
“衰”字的部首是“衣”,它包含了6個筆畫。
“正”字的部首是“一”,它包含了5個筆畫。
“衰正”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
古時候,漢字的形狀和書寫方式有所不同,但“衰”和“正”字的基本結構并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
這個企業曾經陷入困境,但現在已經在經過整頓後開始走上衰正之路。
他的生活習慣很不好,但最近他開始努力調整自己,邁向衰正的生活。
複述、衰退、衰敗、衰落、振衰欲墜
複蘇、複原、恢複、改善
繁榮、興盛、盛世、昌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