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gnetic) tape] 一種磁錄聲用的薄紙帶或薄塑料帶,上面塗了混有粘合劑的鐵氧化物磁粉
用以記錄聲音、影像、數據或其他電信號的塗有磁性物質的帶子。《文化周報》1988.7.10:“他的不少歌曲,分别在省内和中央獲獎,被錄制成磁帶向全國發行。”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磁帶漢語 快速查詢。
磁帶(cí dài)是一種利用磁性材料記錄聲音、圖像或數據的存儲介質,由帶狀基材表面塗覆磁性微粒制成。根據漢語詞典釋義及技術原理,其詳細解釋如下:
指塗有磁性材料的塑料長帶,通過磁頭将電信號轉換為磁信號進行記錄,并能通過播放設備還原信息。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物理構成
基帶多為聚酯薄膜,表面均勻覆蓋磁粉(如二氧化鉻或金屬顆粒),通過磁頭的電磁感應實現讀寫。
來源:《中國大百科全書·電子學與計算機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年。
記錄原理
輸入的電信號驅動磁頭産生磁場,使磁帶磁粉按特定方向磁化,形成連續磁迹;播放時磁迹切割磁頭線圈産生感應電流,還原原始信號。
來源:國家标準化管理委員會《磁性錄音術語》(GB/T 4013-1995)。
發展背景
1898年丹麥工程師瓦爾德馬·波爾森發明鋼絲錄音機,1950年代塑料基磁帶普及,成為20世紀主流存儲載體。
來源:《科學技術史詞典》,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
主要用途
來源:《信息存儲技術發展史》,科學出版社,2012年。
來源:《電子材料工程手冊》,機械工業出版社,2018年。
隨着光盤、閃存等技術的發展,磁帶已逐步退出消費領域,但仍用于企業級數據冷備份(如金融、科研機構)。
來源:中國計算機學會《數據存儲技術白皮書》,2020年。
磁帶是一種利用磁性材料記錄聲音、圖像或數據的存儲介質,其核心結構由帶基和磁性層組成。以下是詳細解釋:
磁帶是以塑料薄膜(如聚酯薄膜)為帶基,表面塗覆磁性氧化物或合金材料制成的帶狀載體。磁性層通過磁化方式存儲信號,帶基需具備耐磨、抗靜電、厚度均勻等特性。
20世紀40年代,磁帶開始用于電影錄音,50年代後逐漸成為黑膠唱片的競争對手。早期帶基材料為醋酸纖維素,後升級為更耐用的聚酯薄膜。
盡管數字存儲技術普及,磁帶仍用于企業數據備份和檔案保存領域,同時因複古文化在音樂愛好者中複興。
示例:
“他将廣播内容錄到磁帶上保存。”()
若需進一步了解技術參數或曆史演變,可參考百科來源(、)。
暗風白發郎官倍日并案鉢釪播鼗駁行不甯不耐采蓮巢穴舂汲澹濧蕩舟丹魄鬥格斷還歸宗斷行笃劇飛檐走壁馮淩绠套汩淴函藳寒谷化輯隳曠枷革驕樂精驢近署錦竹卷軸聯袂而至離麾流響樓樓率爾人屢舞蠻話妙密年數滂集聘享瓊肌設枑市歌詩說睡神稅外錢瞤息蒜條縮栗譚吐滔蕩微踐猥僻沩叟穩操勝券下币席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