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嚴寒貌。《素問·五常政大論》:“凄滄數至,木伐草萎。” 王冰 注:“凄滄,大涼也。” 漢 王褒 《聖主得賢臣頌》:“襲狐貉之煖者,不憂至寒之凄滄。”
“凄滄”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嚴寒或寒涼的樣态,常見于古代文獻及現代文學作品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古籍出處:
現代用例:
如需更全面的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參考《素問》《聖主得賢臣頌》等文獻。
凄滄,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寒冷、凄涼。凄滄的拆分部首是冫和水,筆畫數是9劃。
凄滄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文獻《詩經·小雅·凄凄谑》,用以描述冷寂、荒涼的景象。這個詞在古代的漢字寫法和現代稍有不同。
在繁體字中,凄可以寫作悽,滄可以寫作滄。這是因為在漢語書寫系統的繁化過程中,字形發生了一些變化。
古代漢字中,凄滄的寫法分别是㞢和㵤,也有保存至今的異體字形,比如凄的古字形是㞢,滄的古字形是㵤。這些字形在古籍、銘牌、碑刻等文物中都有出現。
以下是凄滄在句子中的用法:
1. 冬天的寒風呼嘯着,讓整個大地都變得凄滄涼涼。
2. 他深情地望着遠方,眼神中透露出一絲凄滄之意。
凄滄的組詞有凄涼、滄桑等。凄涼指的是寒冷、孤寂的狀态;滄桑則形容歲月的變遷、事物的更替。
與凄滄近義的詞語有寒冷、冰冷、蕭條,它們都表達了一種冷冽、凄慘的感覺。而相反的詞則有溫暖、熱烈、繁榮,它們表示相反的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