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常武的意思、常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常武的解釋

《詩·大雅》篇名。詠 周宣王 親自率師伐 徐 ( 淮 北之夷)事。《詩·大雅·常武序》:“《常武》, 召穆公 美 宣王 也,有常德以立武事。”或謂“常武”是以樂名詩, 武王 克 商 樂曰《大武》, 宣王 中興詩曰《常武》。後因以謂帝王命師征伐。 宋 曾鞏 《請西北擇将東南益兵》:“陛下出衆慮之表,起百職之廢,其於常武,尤屬聖心。”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常武是漢語複合詞,由“常”與“武”二字構成,其含義可從字源、典籍用例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一、核心釋義

指恒常的武備或彰明的武功。“常”意為恒久、法則;“武”本義指軍事、勇力,引申為威武、功業。合稱強調武力運用的規範性與威嚴性。《漢語大詞典》釋為:“《詩·大雅》篇名。詩中寫周宣王率師伐徐國之事。後謂帝王出師為‘常武’。”

二、分項詳解

  1. 典籍本義

    源自《詩經·大雅·常武》,記載周宣王親征徐國之事。朱熹《詩集傳》注:“‘常武’者,有常德以立武事也。” 此處“常”強調以德行為根基的軍事行動,體現“武”需合于禮法、持守正道。

  2. 引申内涵

    • 軍事規範:指符合禮制的戰備與征伐,如《毛詩正義》疏解:“命将帥,修兵甲,是為常武。”
    • 威嚴氣象:形容軍容整肅、氣勢恢宏。如《文選·班固〈答賓戲〉》載:“蓋聞聖人有一定之論……武者定功,此其常也。”以“常武”喻指武功的典範性。

三、文化意蘊

“常武”承載儒家“以德配武”的思想,區别于濫用武力。《禮記·樂記》雲:“武樂皆昭功德,非專為伐罪。” 後世亦以“常武”代指帝王親征,如《宋史·禮志》載天子出師“仿《常武》之詩,昭示天威”。

當代使用提示

現代語境中,“常武”多用于曆史文獻研究或文學修辭,如“常武之師”形容紀律嚴明的軍隊。需注意其古典色彩,避免與現代詞彙混淆。


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朱熹《詩集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3. 孔穎達《毛詩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
  4. 《禮記·樂記》(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經注疏》)

網絡擴展解釋

“常武”是一個多義詞彙,具體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主要分為以下三方面:

1.成語含義

“常武”由“常”(頻繁、持久)和“武”(武力、勇猛)組成,形容人或軍隊具備持續的勇猛特質和強大戰鬥力。例如形容将領骁勇善戰,或軍隊作戰能力穩定可靠。這一用法常見于文學或口語中,強調力量與毅力的結合。


2.《詩經·大雅》篇名

《常武》是《詩經·大雅》中的一篇,記載周宣王率軍征伐徐國(淮北之夷)的事迹。其名稱有兩種解釋:


3.人名寓意

作為名字,“常武”結合了兩字的積極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白魚赤烏巴厘島迸雲裱褙鋪碧霞祠比衆不同逋賦察考楚弓發引千鈞奮軋附耳稾書好色鴻都買第後宮護守護衞胡髭矯辯交唇矜恃就戮恺悌焜爛兩刀論法離離矗矗嶺岫令原之痛俪然籠口戲龍行虎步夢思墓隧暮志逆俦片紙隻字缥瓷清舉情之所鐘球幕電影塙切日德镕煉山河表裡士籍蝕刻書帽朔吹私回四棱簡松節油宿弊桃李蹊沓拖剔豎硙輪無千待萬憸腐宵衣旰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