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禘嘗的意思、禘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禘嘗的解釋

禘禮與嘗禮的并稱。 周 禮,夏祭曰禘,秋祭曰嘗。古代常用以指天子諸侯歲時祭祖的大典。《禮記·中庸》:“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治國其如諸掌乎!”《孔子家語·論禮》:“禘嘗之禮所以仁昭穆也。” 漢 匡衡 《告謝毀廟》:“是禘嘗之序,靡有過五,受命之君,躬接於天。” 清 錢大昕 《禘嘗說》:“宗廟之禮,莫重乎禘嘗。禘嘗皆時祭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禘嘗是漢語中與古代祭祀禮儀相關的複合詞,由“禘”與“嘗”兩部分組成,分指兩種不同的祭祀活動,具有特定的曆史文化内涵。

  1. 詞義解析

    禘(dì)為古代帝王祭祀祖先或天地的重大典禮,多指五年一次的大祭。《禮記·王制》載:“天子諸侯宗廟之祭,春曰礿,夏曰禘。”其形式莊嚴,對象包括始祖或配享天地的帝王。嘗(cháng)則為秋季的宗廟祭祀,屬四時祭之一,以新收谷物獻祭祖先,《詩經·小雅·天保》提及“禴祠烝嘗”,《爾雅·釋天》明确“秋祭曰嘗”。

  2. 曆史與演變

    禘祭起源于周代,早期兼具祭天與祭祖功能,後逐漸專指宗廟大祭,如《論語·八佾》中孔子論禘禮“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嘗祭則固定于秋季,體現農耕社會“報本反始”的倫理觀念。二者并稱時,常代指國家或宗族的重要祭祀體系,如《禮記·中庸》言“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

  3. 文獻與權威記載

    禘嘗的儀制與意義在《周禮》《禮記》等典籍中均有詳述。漢代鄭玄注《周禮·春官·大宗伯》時強調“禘為殷祭,嘗為時祭”,宋代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亦釋“禘者,帝王之大祭,追遠尊先”。現代《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定義為“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兩種禮儀,後泛指祭祀”(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第8卷,商務印書館,1993年)。

  4. 文化意義

    禘嘗不僅是禮儀制度,更承載“慎終追遠”的儒家倫理,體現古代社會對血緣、權力的秩序建構。其詞義沿用至後世文學,如清代顧炎武《日知錄》以“禘嘗之禮”考辨宗法制度,現代學術研究則通過禘嘗探讨古代宗教與政治的關系(參考來源:《中國禮儀制度研究》,中華書局,2001年)。

網絡擴展解釋

“禘嘗”是古代祭祀禮儀的合稱,具體含義如下:

一、讀音與分字釋義

二、合稱意義

“禘嘗”是禘禮與嘗禮的并稱,代指古代最高規格的歲時祭祖儀式。《禮記·中庸》提到:“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治國其如諸掌乎!” 說明其與治國理政的關聯。清代錢大昕亦強調“宗廟之禮,莫重乎禘嘗”,凸顯其禮制核心地位。

三、延伸含義

  1. 禮制象征:專用于天子諸侯,體現等級森嚴的祭祀制度。
  2. 政治功能:通過祭祀強化宗法秩序,如《孔子家語》稱其“所以仁昭穆也”,即明确宗族長幼尊卑。

四、現代關聯

現代語境中,“嘗”單獨使用時多為“品嘗、經曆”等義(如“嘗試”“備嘗艱苦”),但“禘嘗”一詞仍保留古代禮制專指含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祭祀分類或文獻出處,可參考《禮記》原文或漢代匡衡的《告謝毀廟》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愛物芭蕾舞辯富便疾别别不明不直一錢殘留偢睬從父洞如觀火都轄飛來翦負創跟蹤隔片管城穎綸巾羽扇瞶瞶軲轳車杭嘉湖黑昽昽橫道拫隔橫陣慌慌張張彗茀馄屯翦辟汲古閣本紀録盡自寄趣可巧老人砺帶河山劉表牛亂臣盲目樂觀目眢心忳木閘撇撒趫勇青死親誼漆皮球音軟浪式規時澤叔援嫂溺歲占筍枯蘇轼天高地厚題外晚智維那文昌帝君五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