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士大夫的操行。多含褒義。《詩·大雅·既醉》“釐爾女士” 漢 鄭玄 箋:“予女以女而有士行者,謂生淑媛使為之妃。” 漢 劉向 《說苑·善說》:“ 林既 衣韋衣而朝 齊景公 , 齊景公 曰:‘此君子之服也?小人之服也?’ 林既 逡巡而作色曰:‘夫服事何足以端士行乎?’”《舊唐書·文苑傳下·崔颢》:“ 崔顥 者,登進士第,有俊才,無士行,好蒲博飲酒。” 清 蔣士铨 《桂林霜·幕議》:“他若絶饋獻、葺學宮、飭士行等件,都是 孫先生 文筆敷宣,便覺詞嚴義正。”
“士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士大夫的操行,通常帶有褒義,強調道德品質與行為準則。以下是詳細解析:
“士行”是儒家文化中“修身齊家”思想的體現,強調士人階層的道德表率作用。盡管現代使用頻率降低,但其内涵仍體現在對個人品德的重視中。如需更深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說苑》等典籍。
士行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士人的行為舉止和品德修養。在古代,士人是指具有高尚品質、有學識有修養的人。
士行的拆分部首為士(shì)和行(xíng)。士的拼音是shì,行的拼音是xíng。
士的部首為士字頭,屬于人字旁;行的部首為彳(chì),屬于行字旁。
士的筆畫數為3,行的筆畫數為6。
士行是一個古代漢字,源于中國古代文化和思想。在繁體字中,士行的寫法保持不變,依然為「士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士行的古代寫法為「士行」,字形稍有差異。
他的士行高尚,受到了很多人的尊敬和贊揚。
作為一名士人,他應該注重自己的士行修養。
士道、士風、士林、士人、士兵、修行、行為、行動。
近義詞:品德、修養、仁義、君子。
反義詞:庸俗、粗鄙、無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