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谏路的意思、谏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谏路的解釋

(1).進谏之路。 宋 司馬光 《酬宋次道初登朝呈同舍》詩:“清朝正求治,諫路方坦夷。” 宋 葉適 《著作正字二劉公墓志銘》:“初, 秦檜 死, 高宗 開諫路,輪對羣臣。”

(2).指谏官之職。 宋 曾季貍 《艇齋詩話》:“ 韓公 熙寧 初入相。時 荊公 用事, 韓公 多稱疾在告。故 範忠宣 在諫路,嘗以書責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谏路"是漢語中較為少見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與曆史語境拆解分析。"谏"本義為直言規勸,《說文解字》釋作"証也",特指臣子對君主的忠告。古代文獻中,"路"常引申為途徑或渠道,如《尚書·說命》"惟木從繩則正,後從谏則聖"即體現納谏之道。

該詞組合最早可追溯至宋代政治制度,特指官員進言的制度化渠道。據《宋史·職官志》記載,台谏系統包含谏院、禦史台等機構,構成完整的"谏路"體系,承擔"掌規谏諷谕"的職能。明代張居正《陳六事疏》中"廣谏路以重治理"的表述,更凸顯其作為治國理政重要通道的政治價值。

在語義演變中,"谏路"由具體官職制度延伸出抽象意涵。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特别強調:"凡谏者必由其道",此處"道"即與"路"形成互文,暗含合乎禮法的進言方式。現代語境中,該詞多用于曆史研究領域,指代古代政治溝通機制,如錢穆《中國曆代政治得失》将谏路制度視為傳統政治智慧的重要體現。

網絡擴展解釋

“谏路”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進谏之路
    指古代臣子向君主提出規勸、建議的渠道。該用法常見于宋代文獻,如司馬光《酬宋次道初登朝呈同舍》中“諫路方坦夷”即形容進谏渠道暢通。

  2. 谏官之職
    代指擔任谏官的職責,即專門負責向君主進言的官職。例如曾季貍《艇齋詩話》提到韓公任職時的谏官背景。


二、曆史語境與使用


三、總結

該詞反映了古代政治體系中納谏的重要性,既指具體的進谏渠道,也涵蓋谏官的職責範疇。現代雖已不常用,但在研究古典文獻或曆史制度時仍有參考價值。

别人正在浏覽...

臂膀哔剝不適馳管重犯大客放言高論風塵外物分析浮財改適高級光贲灌精兒古興汗流浃背含笑合不着環圓胡不駕頭雜劇甲葉金漆酒樽戟衛浚湍锔碗兒的巨毋霸亢麗磕睡擂家臨祭裡排流瀁論救馬鬣墳昧私蒙昧朦朦鳴玉曳履末家目指氣使暖翠彭澤牽挺巧兒穹籠棄行改業全卦子三段碑朔禽頽基脫序丸丹違敵武器無涯之戚曉行夜住宵載夕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