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谏路的意思、谏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谏路的解釋

(1).進谏之路。 宋 司馬光 《酬宋次道初登朝呈同舍》詩:“清朝正求治,諫路方坦夷。” 宋 葉適 《著作正字二劉公墓志銘》:“初, 秦檜 死, 高宗 開諫路,輪對羣臣。”

(2).指谏官之職。 宋 曾季貍 《艇齋詩話》:“ 韓公 熙寧 初入相。時 荊公 用事, 韓公 多稱疾在告。故 範忠宣 在諫路,嘗以書責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谏路”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進谏之路
    指古代臣子向君主提出規勸、建議的渠道。該用法常見于宋代文獻,如司馬光《酬宋次道初登朝呈同舍》中“諫路方坦夷”即形容進谏渠道暢通。

  2. 谏官之職
    代指擔任谏官的職責,即專門負責向君主進言的官職。例如曾季貍《艇齋詩話》提到韓公任職時的谏官背景。


二、曆史語境與使用


三、總結

該詞反映了古代政治體系中納谏的重要性,既指具體的進谏渠道,也涵蓋谏官的職責範疇。現代雖已不常用,但在研究古典文獻或曆史制度時仍有參考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二

谏路的意思

谏路(jiàn lù)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規勸勸誡的道路或途徑。

拆分部首和筆畫

谏路的字形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讠(言字部)和路(辶字部)。其中,“讠”表示言語,而“路”表示道路。總的來說,谏路的字形相對比較簡單。

谏路的總筆畫數為9畫。

來源

谏路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在古代,官員們經常被派往各地巡視和巡查,對地方政治或官員行為進行檢查和勸誡,以保證政府的正常運行。由于這些官員們大多是通過道路行進,因此“谏路”一詞便形成了。

繁體

谏路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諫路」。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和現在有所不同。谏路在古代漢字中的另一種寫法是「諫路」。

例句

1. 他選擇谏路,向官員們規勸政務。

2. 雖然谏路崎岖,但他仍然勇敢前行。

3. 作為一名官員,她時常走上谏路,為人民利益發聲。

組詞

1. 切磋谏路

2. 橫批谏路

3. 行谏路

近義詞

1. 規勸

2. 勸誡

3. 規谏

反義詞

1. 同意

2. 支持

3. 贊同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