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eachers]可以當教師的人才
培養師資
(1).《老子》:“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也;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也。”後因以“師資”指教師。《穀梁傳·僖公三十二年》“ 晉侯 重耳 卒” 晉 範甯 注:“此蓋《春秋》之本旨,師資辯説日用之常義。” 楊士勳 疏:“師者教人以不及,故謂師資也。”《陳書·周弘正傳》:“太子以 弘正 朝廷舊臣,德望素重,于是降情屈禮,橫經請益,有師資之敬焉。” 唐 元稹 《論教本書》:“兵興以來,茲弊尤甚,師資保傅之官,非疾廢眊瞶不任事者為之,即休戎罷帥不知書者處之。” 宋 範仲淹 《代人奏乞王洙充南京講書狀》:“右臣聞 三代 盛王,教治天下,必先崇學校,立師資,聚羣材。”
(2).今指能當教師的人材。如:培養師資、師資不足。
(3).猶師生;師徒。《後漢書·廉範傳》:“ 範 叩頭曰:‘臣無狀愚戇,以為 漢 等皆已伏誅,不勝師資之情,罪當萬坐。’”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昔先君 仲尼 ,與君先人 伯陽 有師資之尊,是僕與君奕世為通好也。”《舊唐書·方伎傳·孫思邈》:“當時知名之士 宋令文 、 孟詵 、 盧照鄰 等,執師資之禮以事焉。”
(4).謂從師;效法。《魏書·樂志》:“且 燧人 不師資而習火, 延壽 不束脩以變律。” 唐 張彥遠 《曆代名畫記·叙師資傳授南北時代》:“若不知師資傳授,則未可議乎畫。” ********* 《中國民主革命之重要》:“然而 日本 之文明,非其所固有者,前則取之于 中國 ,後則師資于 泰西 。”
(5).培育;教導。 唐 黃滔 《祭錢塘秦國太夫人》:“ 顔 氏子則提育聖人, 曹大家 則師資諸女。”
“師資”一詞的含義可從詞源、現代用法及具體應用場景三方面綜合解析:
一、詞源與演變 源自《老子》“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最初指可效法的對象或師生關系。如《穀梁傳》注疏中提及“師者教人以不及,故謂師為師資也”,強調師生間的教導與學習關系。
二、現代核心含義 現多指教師群體及其資質,包含:
三、師資力量的具體指标 通常通過以下維度衡量:
四、應用場景 常用于教育評估,如高校排名、學科建設中,反映學校的教學與科研實力。例如,職業教育領域需關注教師是否具備“紮紮實實的一技之長”。
提示:若需了解師資評估的具體标準,可參考教育部門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标》等文件。
師資是一個常用的教育術語,用于指代學校、機構或組織中教師的整體素質水平和能力。
師:帀(頭巾)+ 巾(巾帼);共3畫
資:貝(貝殼)+ 止(止步);共7畫
師資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是由“師”和“資”兩個字組合而成的。“師”表示教育工作中的導師、教師,“資”表示素質、能力。結合起來表示教育工作中的教師素質和能力。
師資
師資
這所學校的師資雄厚,教學水平很高。
教師、師範、師生、資質、資本
教員、教授、老師、導師
學生、學員、弟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