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皇天上帝的意思、皇天上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皇天上帝的解釋

天帝,上帝。《呂氏春秋·季夏》:“令民無不鹹出其力,以供皇天上帝名山大川四方之神,以祀宗廟社稷之靈,為民祈福。”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渭水下》:“ 成帝 建始 二年,罷 雍 五畤,始祀皇天上帝於 長安 南郊。”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皇天上帝"是中國古代對至高無上主宰神的尊稱,融合了自然崇拜與祖先崇拜,是華夏民族早期宗教信仰的核心概念。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闡釋:

一、詞源釋義

  1. 皇天

    “皇”本義為光明、偉大,《說文解字》釋為“大也”,引申為至高無上;“天”指蒼穹,象征自然法則的終極體現。二字連用特指主宰宇宙秩序的至高神格,見于《尚書·召诰》:“皇天上帝改厥元子。”

  2. 上帝

    “上”表方位之極,“帝”在甲骨文中象祭台之形(《甲骨文字典》),原指部族始祖神,後演化為宇宙至尊神。《詩經·大雅·文王》:“維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印證其作為人格化最高神的地位

二、文化内涵

  1. 天命觀的體現

    商周時期“皇天上帝”被賦予主宰王朝興替的權威,《尚書·湯誓》載“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形成“天命靡常,惟德是輔”的政治哲學基礎(參考《中國思想通史》第一卷)。

  2. 祭祀體系的核心

    周代确立“郊祀”制度,《禮記·郊特牲》載:“郊之祭也,迎長日之至也,大報天而主日也。”曆代帝王通過祭天儀式強化“君權神授”的合法性(見《周禮·春官宗伯》)。

三、語義演變

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提出“天人感應”論,使“皇天上帝”神格與道德律令結合。至明清時期,北京天壇“皇穹宇”仍供奉“皇天上帝”牌位,見證這一概念的曆時性延續(《清史稿·禮志》)。

學術定義:皇天上帝是華夏原生宗教中統攝自然力與人間秩序的終極神祇,其概念演變反映中國古代宇宙觀與政治倫理的交融(參考《中國宗教通史》)。

(注:因未搜索到可引用網頁,本文釋義依據《說文解字》《尚書》《詩經》《禮記》等傳世文獻及權威學術著作,未添加虛構鍊接以符合原則)

網絡擴展解釋

“皇天上帝”是中國古代對至高神的尊稱,其含義和文化内涵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皇天上帝”指代天帝或上帝,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掌管天地萬物的最高神靈。該詞由“皇天”(意為至高無上的天)與“上帝”(主宰者)組合而成,強調其神聖性與權威性。

二、曆史演變與文獻記載

  1. 起源:源自先秦時期對“天”的崇拜,最早見于《呂氏春秋·季夏》記載:“令民無不鹹出其力,以供皇天上帝名山大川四方之神”。
  2. 祭祀地位:漢代成帝時期,官方在長安南郊設立祭祀場所,将“皇天上帝”作為國家祭祀的核心對象。
  3. 名稱演變:曆史上曾與“昊天上帝”“玉皇大帝”等稱謂并存,均指向同一至高神概念。

三、文化意義

四、相關說明

需注意“皇天上帝”與道教“玉皇大帝”的區别:前者是先秦至漢代的官方信仰,後者是道教神系中的最高神,二者在曆史發展中逐漸融合,但起源和内涵存在差異。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代文獻、祭祀制度及民間信仰的記載,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呂氏春秋》《水經注》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黯淡無光擺渡白馬小兒保衛延安本屬褊直荜門委巷蔔尹參覃廁飾搭連誕纖刀箭大樽董齊發布泛潮風檐刻燭婦女跟梢各有所職貫魚海鹘衡梁宏偉華京逭咎混窮豁牙疆輔降解交輔解蘭雞皮鶴發九龍壁聚談坎子狂悸廉靖憀戾廪食糜弊眯夢魔心旁睨牽束契令邛筰三突出僧門生號是件實譜衰顔書不盡言宿治委信烏克蘭賢仲小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