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henology;natural phenomena that recur periodically] 生物的生命活動和非生物的變化對節候的反應,如植物開花、結果;動物蟄眠、遷徙以及始霜、解凍等
動植物隨季節氣候變化而變化的周期現象。泛指時令。《初學記》卷三引 南朝 梁簡文帝 《晚春賦》:“嗟時序之迴斡,歎物候之推移。” 唐 元稹 《玉泉道中作》詩:“ 楚 俗物候晚,孟冬纔有霜。” 清 史麟 《台城路·秋晚泛舟》詞:“澹月襟懷,新晴物候,底事吟情潦草。” 陳去病 《晚抵豐鎮》詩:“平疇彌望息邊塵,蔬果駢闐物候新。”
物候是描述自然界動植物及非生物現象隨季節更替而呈現周期性變化的綜合概念,其核心含義和延伸應用如下:
物候(Phenology)指生物長期適應氣候條件(如光照、溫度、降水)形成的生長發育節律,以及非生物現象對節候的反應。例如植物發芽、開花,動物遷徙、冬眠,以及初霜、結冰等自然現象()。
古代通過觀察物候制定節氣,如“草木榮枯,候鳥去來”成為農事安排的依據()。現代物候學則融合科學觀測,服務于生态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如需更全面的物候現象案例或曆史演變,可參考《大自然的語言》及物候學研究文獻()。
《物候》是一個漢語詞彙,表示季節變化的現象。物候觀察是指通過觀察動植物的生活習性和生理現象,判斷季節變化的情況。
《物候》由兩個部首組成:廣部和口部。廣部表示寬廣,口部表示口。
它的總筆畫數是12畫。廣部有5畫,口部有7畫。
《物候》一詞最早可追溯到《詩經·豳風·蒹葭》:“物候薄寒,陽春矣。”其中“物候”指的就是季節變化。
在繁體字中,物候的寫法是「物候」。它的字形和簡體字大緻相同,隻是筆畫稍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中,物候的寫法與現代基本一緻。
1. 春天的物候是萬物複蘇,大地開始抽芽。
2. 秋天的物候是金黃的稻谷在田間地頭熟透。
3. 物候觀察對農耕活動非常重要。
1. 植物;天物;物質;物理。
2. 候鳥;候車;候選;候診。
季節變化
靜止;不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