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屍祝的意思、屍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屍祝的解釋

(1).古代祭祀時對神主掌祝的人;主祭人。《莊子·逍遙遊》:“庖人雖不治庖,屍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郭象 注:“庖人屍祝,各安其所。” 成玄英 疏:“屍者,太廟之神主也;祝者,則今太常太祝是也;執祭版對屍而祝之,故謂之屍祝也。”《晉書·嵇康傳》:“恐足下羞庖人之獨割,引屍祝以自助,故為足下陳其可否。” 清 龔自珍 《六經正名》:“《爾雅》者,釋《詩》《書》之書,所釋又《詩》《書》之膚末,乃使之與《詩》《書》抗,是屍祝輿儓之鬼,配食昊天上帝也。”

(2).祭祀。 明 宋濂 《題傅氏诰敕後》:“﹝ 金昌年 ﹞嘗浚 慈湖 ,溉田千頃,民至今屍祝之。” 明 歸有光 《吳山圖記》:“異時吾民将擇勝於巖巒之間,屍祝於浮屠 老子 之宮也固宜。”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褚遂良》:“娘子何人?祈告姓氏,以便屍祝。”

(3).崇拜。 清 錢謙益 《趙叙州六十序》:“﹝ 趙君 ﹞中蜚語,掛冠以歸, 蜀 人迄今屍祝之。” 梁啟超 《<法國革命史論>跋》:“此彼輩所日日謳歌屍祝者也。” 魯迅 《墳·科學史教篇》:“不知意之所在,将如 天竺 造説之人,聊弄術以入新學,抑誠屍祝往時,視為全能而不可越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屍祝是古代祭祀文化中的複合稱謂,由“屍”與“祝”兩個角色構成,其釋義可從三方面展開:

  1. 詞源與職能

    “屍”指古代祭祀時代表神靈或祖先接受祭拜的活人,通常由幼童或臣子擔任;“祝”為祭祀中主持禱告儀式的祭司,負責誦讀祝文、傳達人神意願。《說文解字》記載:“祝,祭主贊詞者”,強調其溝通天人的職能。

  2. 文化内涵

    屍祝制度盛行于商周時期,體現“尊祖敬神”的禮制核心。如《莊子·逍遙遊》中“庖人雖不治庖,屍祝不越樽俎而代之”,以屍祝與庖廚的職責分野,隱喻社會分工的不可僭越,後世引申為“越權代職”的批評。

  3. 現代語義演變

    當代漢語中,“屍祝”多用于書面語,可指代徒具形式的虛位象征,或借喻脫離實際的主持者。例如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稱“尊稱聖人,屍祝于廟”,暗諷盲目崇拜的虛妄性。

本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1990年第一版)對“屍祝”的注解、《周禮》禮制文獻及曆代經典用例,核心内容經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詞典》(2002年修訂版)校驗。

網絡擴展解釋

“屍祝”是古代祭祀文化中的專有名詞,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解釋:

一、核心含義:主祭人

指古代祭祀活動中負責向神主(屍)宣讀祝文的人。

二、引申含義

  1. 指代祭祀行為本身
    如明代宋濂《題傅氏诰敕後》載"民至今屍祝之",意為百姓仍祭祀紀念。
  2. 象征性崇拜
    清代龔自珍《六經正名》用"屍祝輿儓之鬼"比喻盲目崇拜。

三、相關文化概念

該詞衍生出成語"越俎代庖"(《莊子》原意是反對職責僭越),現代多用于批評幹預他人事務的行為。

注:在當代語境中,"屍祝"主要用于學術研究或文學創作,日常使用頻率較低。如需更多古籍用例,可參考《晉書·嵇康傳》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挨肩兒邦士賓徒參察唱義剗襪讒子鈔集吃得上從迹盜印大酉戥頭電火敵應妒母二靈奉觞負物郭公磚合資黃竹筒甲賦賤淩節省旌儒廟距逆掬示考治坑爹诳具狼羊同飼擂鼓鳴鑼聯立方程邏挲緑李孟樂尨然門勢南北朝遣哀遷跸諐忤竊權阙門日今少腹沙鳁戺陛霜髫熟卧斯濫素帷體帖烏喙享嘗小耗小毛頭效慕小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