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言。稱黃鼠狼。 周立波 《山鄉巨變》上一:“土地菩薩掌管五谷六米的豐歉和豬牛雞鴨的安危,那些危害豬牛雞鴨的野物:黃竹筒、黃豺狗、野貓子,都歸他們管。”原注:“黃竹筒,黃鼠狼。”
“黃竹筒”是一個方言詞彙,主要在特定地區使用,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黃竹筒”是方言中對黃鼠狼的别稱,多用于描述這種動物對家禽(如雞、鴨)的危害性。這一稱呼源于其外形特征——黃鼠狼身體細長且呈筒狀,顔色偏黃,與竹筒形态有相似之處。
在周立波的小說《山鄉巨變》中,曾提到土地菩薩管理的“危害家禽的野物”包括“黃竹筒、黃豺狗、野貓子”,并特别注釋“黃竹筒”即黃鼠狼。這一用法反映了農村生活中對自然生物的民間認知和語言特色。
該詞屬于地域性較強的方言詞彙,常見于描述鄉村生活或傳統民俗的語境中。例如,在讨論家禽保護、農業生态時,可能用“黃竹筒”代指黃鼠狼,帶有一定的口語色彩。
更多信息可查閱方言詞典或文學作品(如《山鄉巨變》),亦可參考線上詞典工具。
《黃竹筒》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能力或知識埋藏在普通人身上。它比喻人的内在素質或潛能非常出衆,但表面上看卻平庸無奇。
《黃竹筒》由“竹”、“竺”、“黃”、“黃”、“竹”組成。
“竹”部首意味着與竹有關,表示植物類字
“黃”為該字的假借音寫法
《黃竹筒》這個成語最早出自《晉書·鄭袤傳》,原文為:“二郎之節,安得乎黃竹筒耶?”意為俊傑鄭袤的才智與品德隱藏在黃竹之中無法顯示出來。
目前普遍使用的是簡化字“黃竹筒”,在繁體字中為“黃竹筒”。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這也顯示出《黃竹筒》這個詞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書寫變化。在商周時期,使用“黃”字的上半部分有兩個點,下半部分則用斜線表示。而在秦漢時期,寫作“黃”的下半部分用垂直的一撇代替了斜線。
他看似平凡無奇,但實際上是一個黃竹筒。
雖然他表面上一無是處,但他是一個活生生的黃竹筒。
黃楊、筒裝、竹木
深藏不露、無聲無息
錦上添花、表裡如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