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剗韤 ”。隻穿着襪子着地。 唐 無名氏 《醉公子》詞:“門外猧兒吠,知是 蕭郎 至。剗襪下香階,冤家今夜醉。” 南唐 李煜 《菩薩蠻》詞:“剗襪步香苔,手提金縷鞋。”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記詩》:“公在鎮,每宴客,命聽分行剗襪,步於莎上,傳唱《踏莎行》。”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書<舊唐書·輿服志>後》:“剗韤是大腳不履,僅有韤耳。剗,如騎剗馬之剗。”
“剗襪”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讀音為chǎn wà,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文獻資料解釋如下:
剗襪指隻穿襪子、不穿鞋子行走的狀态,常見于古典詩詞中,用以描繪輕盈、隱秘或匆忙的動作。
南唐李煜《菩薩蠻》:
“剗襪步香苔,手提金縷鞋。”
描寫女子為不驚動他人,脫鞋僅穿襪輕步行走的場景,展現幽會時的隱秘情态。
唐代《醉公子》詞:
“剗襪下香階,冤家今夜醉。”
通過“剗襪”刻畫女子急切下樓迎接醉歸情人的動态。
該詞多用于表現古代女性含蓄、柔美的舉止,或特定情境下的行動限制(如禮儀場合不便穿鞋)。其結構為左右組合(剗+襪),讀音為chǎn wà,部分文獻也寫作“剗韤”。
若需進一步了解“襪”的引申義(如“襪”作動詞表“掩蓋”),可參考古代服飾文化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