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背物;載物。《魏書·食貨志》:“ 神龜 、 正光 之際,府藏盈溢, 靈太後 曾令公卿已下任力負物而取之。”《楚辭·天問》“鼇戴山抃,何以安之” 宋 洪興祖 補注:“此言鼇在海中,其負山若舟之負物,今釋水而陸,反為人所負,何罪而見徙也。”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四:“其負物則少者輕,老者重。”
(2).有負衆望。 唐 陳子昂 《為程處弼辭放流表》:“行不負物,心不愧神。”
(3).欠債。 明 徐獻忠 《吳興掌故集·雜考》:“其鄰有責息於外,歷年不還,乃假之使責讓,懼以禍福。負物者以為鬼神,即畀還之,其人亦自不知所以然。”
“負物”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個層面的解釋:
背物/載物
指背負或承載物品,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魏書·食貨志》記載靈太後令官員“任力負物而取之”;宋代洪興祖在《楚辭·天問》補注中,以“舟之負物”比喻鳌背負山;陸遊《老學庵筆記》也提到“負物則少者輕,老者重”。
有負衆望
表示未能達到他人期望或辜負信任。如唐代陳子昂在《為程處弼辭放流表》中自述“行不負物,心不愧神”,強調自身行為無愧于心。
欠債
指經濟上的債務關系。明代徐獻忠《吳興掌故集》記載一例:欠債者因畏懼鬼神而歸還債務,稱為“負物”。漢典也将其列為基本釋義之一。
總結
“負物”在不同語境下可分别指物理承載、道德責任或經濟負債。其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現代漢語中較少見。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魏書》《楚辭補注》等原始文獻。
《負物》一詞多指具有負面作用或具有消極情緒的事物或行為。下面将對該詞進行拆分、來源、繁體、古時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詞語進行介紹。
《負物》由部首貝和部首木組成,共計9畫。
"負物"這個詞由“負”和“物”兩個詞組成。"負"表示帶有消極或不利的意義,而"物"則表示事物或物體。将兩者合在一起形成了"負物"一詞。
繁體字為 “負物”。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有時會将“負物”寫作“賦物”,這是因為古漢語中“賦”和“負”通用,表示負擔或承擔的意思。而在古代文獻中,“賦物”也可指受生活所迫而出賣或割愛財物。
1. 這個電影充滿了負物,讓人感到壓抑和沮喪。
2. 他總是背負着過去的負物,無法釋懷。
1. 消極物:指具有負面影響或消極意義的事物。
2. 負面情緒:指人産生的消極或不利的情緒。
積極物:指具有積極作用或帶來正面效果的事物。
綜上所述,《負物》是指具有負面作用或消極情緒的事物或行為。拆分部首為貝和木,共9畫。它的來源是由“負”和“物”兩個詞組成,繁體字為“負物”。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有時還可以将其寫作“賦物”。例如:這個電影充滿了負物,讓人感到壓抑和沮喪。與之相關的詞語有“消極物”和“負面情緒”,反義詞是“積極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