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把壞人同好人一樣對待。 明 張居正 《答兩廣淩洋山計羅旁善後》:“﹝ 羅旁 ﹞不設官建治,何以統之……但聞願附籍者多係遠縣之民,其中或有來歷不明,流浪無根,或賊黨詭名僞姓,若但務招徠,不加審别,蘭棘并植,狼羊同飼,将復為昔日之 羅旁 矣。”
“狼羊同飼”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láng yáng tóng sì,其核心含義是“比喻将壞人(或敵對事物)與好人(或善良事物)混為一談、不加區分地對待”,常用來形容處理問題時的不公平或策略失當。以下是詳細解析:
字面比喻
以“狼”象征兇惡、狡猾的壞人,以“羊”代表溫順、善良的好人。“同飼”指共同喂養,比喻兩者被強行置于同一環境或标準下對待。
深層含義
強調因不加辨别而導緻善惡共存、矛盾激化,常用于批評管理或決策中的包容性錯誤,如縱容惡行或忽視差異。
成語出處
出自明代張居正《答兩廣淩洋山計羅旁善後》:“若但務招徕,不加審别,蘭棘并植,狼羊同飼,将複為昔日之羅旁矣。”
(意為:若隻追求招撫而不辨善惡,讓良莠共存,必重蹈覆轍。)
語法與結構
例句:
“公司若對違紀員工與優秀員工一視同仁,無異于狼羊同飼,終将破壞團隊風氣。”
近義概念:
蘭棘并植(良莠混雜)、魚龍混雜。
該成語警示人們需審慎辨别不同性質的人或事物,避免因盲目調和矛盾而引發更大問題。其曆史背景與張居正的治國策略相關,現代亦適用于管理、教育等領域。
《狼羊同飼》是一個成語,意為狼和羊同在一起飼養。這個成語比喻敵對、相互排斥的人或物不願意一起生活或工作,因為彼此之間存在着巨大的差異,難以和諧相處。
《狼羊同飼》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為犭(犬)+⺶(羊)+食(饣)。其中,犭表示與狗有關,⺶表示與羊有關,食表示與食物有關。
根據拆分部首,可以得出《狼羊同飼》的拼音為:láng yáng tóng sì。
《狼羊同飼》共有12個筆畫, 筆畫順序為“丿、一、一、丨、一、丨、一、一、一、一、丶、丶”。
《狼羊同飼》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一文中,用來形容屈原與賈生之間的矛盾和不合。後來,這個成語被廣泛應用于描述人與人、事物與事物之間的矛盾和沖突。
《狼羊同飼》的繁體寫法為《狼羊同飼》。
在古時候,狼的寫法為「豺犬」,飼的寫法為「食」,同的寫法為「口」。因此,狼羊同飼的古時候漢字寫法為「豺犬羊食口」。
在團隊合作中,如果互相不信任,就像狼羊同飼,很難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
狼狽同行、同流合污、羊入虎口。
狼狽為奸、勢不兩立、水火不容。
和諧共處、融洽相處、合作共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