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尸祝的意思、尸祝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尸祝的解释

(1).古代祭祀时对神主掌祝的人;主祭人。《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郭象 注:“庖人尸祝,各安其所。” 成玄英 疏:“尸者,太庙之神主也;祝者,则今太常太祝是也;执祭版对尸而祝之,故谓之尸祝也。”《晋书·嵇康传》:“恐足下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故为足下陈其可否。” 清 龚自珍 《六经正名》:“《尔雅》者,释《诗》《书》之书,所释又《诗》《书》之肤末,乃使之与《诗》《书》抗,是尸祝舆儓之鬼,配食昊天上帝也。”

(2).祭祀。 明 宋濂 《题傅氏诰敕后》:“﹝ 金昌年 ﹞尝浚 慈湖 ,溉田千顷,民至今尸祝之。” 明 归有光 《吴山图记》:“异时吾民将择胜於巖峦之间,尸祝於浮屠 老子 之宫也固宜。”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褚遂良》:“娘子何人?祈告姓氏,以便尸祝。”

(3).崇拜。 清 钱谦益 《赵叙州六十序》:“﹝ 赵君 ﹞中蜚语,掛冠以归, 蜀 人迄今尸祝之。” 梁启超 《<法国革命史论>跋》:“此彼辈所日日謳歌尸祝者也。” 鲁迅 《坟·科学史教篇》:“不知意之所在,将如 天竺 造説之人,聊弄术以入新学,抑诚尸祝往时,视为全能而不可越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尸祝是古代祭祀文化中的复合称谓,由“尸”与“祝”两个角色构成,其释义可从三方面展开:

  1. 词源与职能

    “尸”指古代祭祀时代表神灵或祖先接受祭拜的活人,通常由幼童或臣子担任;“祝”为祭祀中主持祷告仪式的祭司,负责诵读祝文、传达人神意愿。《说文解字》记载:“祝,祭主赞词者”,强调其沟通天人的职能。

  2. 文化内涵

    尸祝制度盛行于商周时期,体现“尊祖敬神”的礼制核心。如《庄子·逍遥游》中“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以尸祝与庖厨的职责分野,隐喻社会分工的不可僭越,后世引申为“越权代职”的批评。

  3. 现代语义演变

    当代汉语中,“尸祝”多用于书面语,可指代徒具形式的虚位象征,或借喻脱离实际的主持者。例如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称“尊称圣人,尸祝于庙”,暗讽盲目崇拜的虚妄性。

本释义综合参考《汉语大词典》(1990年第一版)对“尸祝”的注解、《周礼》礼制文献及历代经典用例,核心内容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词典》(2002年修订版)校验。

网络扩展解释

“尸祝”是古代祭祀文化中的专有名词,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解释:

一、核心含义:主祭人

指古代祭祀活动中负责向神主(尸)宣读祝文的人。

二、引申含义

  1. 指代祭祀行为本身
    如明代宋濂《题傅氏诰敕后》载"民至今尸祝之",意为百姓仍祭祀纪念。
  2. 象征性崇拜
    清代龚自珍《六经正名》用"尸祝舆儓之鬼"比喻盲目崇拜。

三、相关文化概念

该词衍生出成语"越俎代庖"(《庄子》原意是反对职责僭越),现代多用于批评干预他人事务的行为。

注:在当代语境中,"尸祝"主要用于学术研究或文学创作,日常使用频率较低。如需更多古籍用例,可参考《晋书·嵇康传》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百福具臻榜簇察己知人鯧鯸铲运车丁对冻凝杜甫恩贡方闻科反省甘罢勾死人广潟古处归明棍虎国冠鸿縻画凭华缘讲会禁诘金夷进战九执沮遏刊刷枯燥唠嗑老叔陵夸龙虎风云峦山买单毛羽零落麻钱淖弱蓬蔂劈腰颇超青襫亲乐秋獮认不是塞噎涩道上口字梢工石圅师众秫田通旅豚肩外奸忘翼纨褲子弟纤凝笑话奇谈晓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