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細心體會。 明 高攀龍 《與季兄羅先生書》:“吾學雖有所受,然‘天理’二字卻是自家體帖出來。” 魯迅 《華蓋集續編·談皇帝》:“據說天子的行事,是都應該體帖天意,不能胡鬧的;而這‘天意’也者,又偏隻有儒者們知道着。”參見“ 體貼 ”。
“體帖”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理解:
一、現代語境下的含義(常見于日常交流)
指言辭或行為得體、文雅,常用于贊美他人表達方式禮貌且不失優雅。例如形容書信、演講或文章時,可強調其措辭考究、符合禮儀規範。這一用法多見于現代漢語的日常表達中,強調對他人的尊重和語言修養。
二、古籍文獻中的含義
在明清時期,“體帖”多指細心體會、深入理解,強調對事物本質的領悟。例如明代高攀龍在書信中提到“自家體帖出來”,即表達通過自身思考獲得認知的過程。魯迅在《華蓋集續編》中也沿用此意,描述對“天意”的揣摩。
需注意的特殊情況
部分文獻中将“體帖”與“體貼”混用,如的造句示例實際更符合“體貼”(關懷他人)的現代用法。建議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詞義,若描述情感關懷,可能為“體貼”的誤寫。
總結建議
使用該詞時需注意語境:
體帖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字迹整齊美觀、工整規範,給人以舒適愉悅的觀感。
體帖的部首是“身”(shēn),全部筆畫為10畫。
體帖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書法藝術。古時候,人們非常注重書寫的美感和規範性,因此體帖就成為了一種重要的評價标準。
體帖的繁體字為「體帖」。
在古代,體帖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古時候,漢字的形狀和結構存在一定的變化,但整體意義基本保持一緻。
1. 他的字寫得非常體帖,每一個筆畫都非常工整。
2. 這幅畫的線條流暢,體帖而又富有靈動之處。
組詞:書法體帖、字迹體帖、筆畫體帖。
近義詞:工整、工筆。
反義詞:潦草、難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