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尨然的意思、尨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尨然的解釋

高大貌。尨,通“ 龐 ”。 唐 柳宗元 《三戒·黔之驢》:“ 黔 無驢,有好事者舡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尨然大物也,以為神。” 宋 梅堯臣 《拟韓吏部射訓狐》詩:“黃昏月暗妖鳥鳴,尨然鈍質麤豪聲。”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尨然”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釋義
指高大、宏偉的樣子。其中“尨”通假“龐”(páng),表示龐大、壯偉之意;“然”為形容詞詞尾,表示“…的狀态或樣貌”,整體可理解為“高大的樣貌”。

2. 讀音與通假

補充說明
該詞多見于古文或特定語境中,現代漢語使用頻率較低。如需具體例句或用法,可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尨然

尨然是一個古漢語詞彙,既可作形容詞也可作副詞,常用來形容動物或人的活潑、跳躍的樣子。其具體意思可以解釋為“跳躍不穩定”、“騰躍翻騰”或“活潑奔放”。這個詞可以形容一種既猛烈又靈動的樣子。

拆分部首和筆畫:尨然由“尢”和“㒼”組成。其中,“尢”是左右不對稱的部首,意為“跛”,讓人聯想到跳躍不穩定的形象。而“㒼”是表示動物的象形字,意為犬,提醒人們該字常用于形容動物。

來源:尨然一詞出自《荀子·不苟》的篇章。在這本古代的典籍中,荀子借用尨然形容人的行動,形容人應當具有活潑、奔放、跳躍的品質。

繁體字:尨然的繁體字為“駹然”,包括了“馬”部首,一方面表示用于統稱馬族動物,另一方面增強了字的形象感。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漢字的寫法較為繁複,尨然在古代常使用形似“夆然”的寫法,而隨着文字的簡化,逐漸演變為現代的寫法。

例句:公園裡的小狗追逐嬉戲,尾巴尨然地搖晃着。

組詞:尨然狀、尨茸、尨如、尨如狗、尨如脫兔

近義詞:活潑、躍動、翻騰、奔放

反義詞:呆滞、沉悶、靜止、慵懶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