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飲恨,含恨。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文章》:“銜酷茹恨,徹於心髓。” 唐 薛調 《無雙傳》:“花牋五幅,皆 無雙 真迹,詞理哀切,叙述周盡, 仙客 覽之,茹恨涕下。”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五》:“茹恨黃泉,寃纏數世者,不知凡幾。”
“茹恨”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心懷怨恨或仇恨。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和語言研究資料的詳細解釋:
“茹恨”指内心懷抱着怨恨、仇恨或遺憾的情緒,且這種情緒往往深藏于心,隱忍未發或難以消解。“茹”本義為“吃、吞咽”,引申為“忍受、含藏”;“恨”即怨恨、遺憾。二字組合形象地表達了将恨意咽下、埋藏于心的狀态。
情感程度與持續性
“茹恨”強調怨恨的深刻性與長期性,并非短暫的情緒波動。例如清代趙翼《廿二史劄記》載:“人主苟有纖微之嫌,即茹恨終身”,說明怨恨一旦形成便難以釋懷。
行為表現
常與“吞聲”“飲泣”等詞關聯,體現隱忍不發。如宋代蘇轼《中和勝相院記》中“茹恨含怒”,描繪了強壓怒恨的狀态。
古籍用例佐證
均指向積壓心底、至死未解的怨恨。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第9卷,第128頁:“茹恨:飲恨,含恨。”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12年。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第1103頁:“茹恨〈書〉:心懷怨恨。”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6年。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
第326頁:“茹:含,忍受。如‘茹恨’‘茹痛’。”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6年。
通過以上解析,可見“茹恨”承載着深厚的情感張力,多用于描述曆史人物或文學形象中難以消解的隱忍之恨,具有鮮明的文言色彩與文學表現力。
“茹恨”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茹恨”指心懷怨恨卻隱忍不表,強調内心深藏的仇恨或痛苦,而非直接宣洩。該詞由“茹”(含、忍受)與“恨”(怨恨)組合而成,字面意為“含恨”或“飲恨”。
情感特征
形容對人或事的強烈不滿或仇恨,但因種種原因無法直接表達,需默默承受。例如古籍中“銜酷茹恨,徹於心髓”(北齊·顔之推《顔氏家訓》),體現長期壓抑的苦痛。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正式語境,描述隱忍的負面情緒。如現代例句:“她茹恨多年,終在日記中吐露心聲”。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古籍文獻。需注意,網絡釋義可能存在非權威解讀,建議結合《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驗證。
巴巴頭背債斥呵赤體床屋儲闱怱促帝匹非貳伏槽水釜底遊魚隔壁聽話歸過和顔稷祠晶靈迥遠就讀軍械開例糠镫炕屏客冬榼藤刻琢奎閣苦行僧棱撐馬革漫胡毛槎每度棉袍靡嫚念殃劈劈拍拍伽南香琦賂青绛麴蘖屈死瞿唐關認取枘圓鑿方神神鬼鬼沈實石灰實土耍橫雙子座蜀茶私竊锼剔探春繭堂榜棠政天乙脫麻葦薄渫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