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搒掠的意思、搒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搒掠的解釋

笞擊,拷打。《後漢書·朱暉傳》:“各言官無見財,皆當出民,搒掠割剝,彊令充足。” 宋 蘇舜欽 《上集賢文相書》:“既起大獄,不關執政,使狡吏窮鞫,搒掠以求濫,事亦既無狀,遂用深文。” 清 周亮工 《祭汀州司李若羲盧公文》:“而公獨不邀福于先,不避禍于後,甘以其孱弱之軀,備受搒掠。” 陶成章 《浙案紀略》第一章第四節:“乃用嚴刑訊之,日夕搒掠,體無完膚。”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搒掠是漢語中的一個複合動詞,由“搒”與“掠”二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拷打、鞭笞,引申為以暴力手段逼取財物或口供。以下從權威詞典及文獻角度分項詳解:


一、本義解析:拷打刑罰

  1. “搒”的含義

    指用棍棒或竹闆擊打。《漢語大詞典》釋“搒”為“用棍棒或竹闆打”,如《新唐書·酷吏傳》載“搒掠數百,人不勝痛”。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卷6,第1023頁。

  2. “掠”的含義

    本義為“奪取”,後衍生“拷打”義。《說文解字注》:“掠,奪取也”,而《玉篇》增補“掠,答也,治也”,明确指刑訊。

    來源:中華書局《說文解字注》卷四,第78頁;《玉篇·手部》。

  3. 複合詞“搒掠”

    二字連用強化“暴力拷問”之意。明代《字彙》釋:“搒掠,笞擊也”,清代《康熙字典》引《集韻》:“搒,笞打也。掠,笞也。”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康熙字典》卯集中,手部;《字彙·手部》。


二、引申義:劫奪與逼供

  1. 暴力劫取財物

    古代文獻中“搒掠”可指搶劫,如《宋史·兵志》載亂兵“搒掠民財”,此處“搒掠”與“剽掠”義近。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宋史》卷一八七。

  2. 刑訊逼供

    作為法律術語,特指拷打審訊。唐代《唐律疏議》規定“不得搒掠證人”,《折獄龜鑒》記案例“搒掠誣服”。

    來源:法律出版社《唐律疏議》卷二九;《折獄龜鑒·卷五》。


三、通假與異體

  1. 通“榜”

    “搒”與“榜”通假,如《漢書·司馬遷傳》“受榜箠”中“榜”即“搒”義。

    來源:中華書局《漢書》卷六二。

  2. 異體字

    古籍中或作“榜掠”(《史記·李斯列傳》)、“笞掠”(《漢書·刑法志》),義同。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史記》《漢書》。


四、現代使用與辨析

現代漢語中“搒掠”已罕用,但“掠”仍保留“搶奪”義(如“掠奪”),“搒”則基本被“榜”(如“榜文”)、“綁”等替代。需注意與形近詞“謗”(诽謗)、“傍”(靠近)的區分。

權威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搒掠”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讀音與釋義

該詞存在兩種讀音差異:

  1. péng lüě():根據《後漢書》等文獻記載,意為笞擊、拷打,特指古代用棍棒或竹闆施刑的行為。
  2. bēnɡ lüě():部分詞典标注此讀音,但釋義與前者一緻,可能為方言或曆史音變現象。

二、文獻用例

三、形近詞辨析

需注意與“擗掠”(pǐ lüè)區分,後者意為收拾、安置(如元代文獻中“擗掠試院”指布置考場),與刑罰無關。

四、現代使用

該詞現已罕用,主要出現在古籍研究或曆史文獻中。如需引用,建議結合具體語境選擇讀音,并标注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保安隊倍文逼從鷝鴋並蒂蓮髌腳不怎麼樣蠶頭雁尾瓷甖打渾打印語句吊膽驚心恩義發式鳳勒共點力公然挂搭僧恨事花雕槐掖黃烘烘花轍基層靖共津涯九種拘迂咖啡店勘誤枯葦靈征悋惜麗徒鸾舞慢罵牽闆峭僻傾遲熱暑阮途三段碑三素望畬族首時庶或書寫素浪彈詞天門山廷參通鑒紊緒線性代數銷釘小建孝思躧步洗盥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