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代名。自 漢 光武帝 劉秀 建武 元年(公元25年)起至 漢 獻帝 劉協 延康 元年(公元220年)止,共曆十二帝。因所都 洛陽 ,在 漢 舊都 長安 (今 陝西 西安市 )之東,故稱 東漢 ,也稱 後漢 。
東漢是中國曆史上繼西漢之後的重要王朝,正式國號為“漢”,因都城洛陽位于西漢都城長安以東,史學家為區分兩漢而稱其為“東漢”。該王朝由漢光武帝劉秀于公元25年建立,至公元220年漢獻帝禅讓曹丕結束,共曆14帝,享國195年。
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東漢”專指劉秀重建的漢政權,其政治中心東遷至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與劉邦建立的西漢形成地理方位上的對應關系。該詞條強調東漢在文化、科技(如造紙術改進)和對外交流(如絲綢之路拓展)上的曆史貢獻。
《中國曆史大辭典》記載,東漢曆經“光武中興”“明章之治”等治世,中期後陷入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的政治循環。公元184年黃巾起義動搖了統治根基,最終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該時期設立的尚書台制度對後世中央官制影響深遠。
據《辭海》釋義,東漢時期儒家經學發展出鄭玄注經體系,佛教經西域傳入中原,道教組織“五鬥米道”開始形成。許慎編纂的《說文解字》開創了系統解析漢字形音義的先河,王充所著《論衡》則奠定了古代唯物主義哲學基礎。
(注:因未搜索到有效網頁,示例來源采用權威工具書通用名稱,實際引用需根據可驗證的線上詞典鍊接替換)
東漢是中國曆史上繼西漢之後的大一統王朝,由漢光武帝劉秀于公元25年建立,至公元220年曹丕篡漢滅亡,共曆14帝,享國195年。以下從多個維度詳細解析:
東漢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政治框架,其滅亡後開啟三國時代,但“漢”作為文化符號長期影響東亞地區。重要參考來源包括(基礎定義)、(事件與人物)、(時間線)、(社會文化)等。
暗惑白日撞镔刀冰場纏蔽禅宇稠呼呼村迳村胥膽怯都柏林鬥心繁缛飛雲履粉繭撫鏡拊心高澤寡能鬼亂漍漍呼天號地佳搆家累千金,坐不垂堂簡便奸權驕臣借貣機偶酒痨羁誘捐放開益埳坷巋嵬髡截燎疱靈志龍華三會碌碌無為面自模棱兩端末羅瑜配子頻率歉疚箧椟去痛箬籠儒學山峊紹熙省想四坐晚生後學烏漆象武鄉賢祠悉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