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勸谏和糾正。《晉書·姚興載記上》:“以取 呂氏 宮人 裴氏 及殺逃人 薄禾 等為南臺所禁,天鑒玄鏡,暫免囹圄,譏繩之文,未離簡墨。”
“譏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來源中存在一定差異,但綜合權威性較高的解釋,核心意義如下:
譏繩(jī shéng)指“勸谏和糾正”。其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晉書》原文或權威詞典中的釋義。
譏繩(jī shéng)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讠(讠是“言字旁”的簡化形式)和繩(繩是線繩的意思),共有11個筆畫。
譏繩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在古代,繩子是用來測量的工具,也是用來捆綁物品或牽引動物的材料。譏繩意味着可以譏笑、嘲笑的對象,引申為譏笑或嘲諷的行為。這個詞語常用于文學作品中,用于表達一種嘲諷、戲谑、諷刺的語氣。
譏繩的繁體字為譏繩。
在古代,譏繩的漢字寫法為訐繩,通常使用“言”字旁來表示譏的意思,而“繩”就是線繩的寫法。
1. 看他那副自以為是的樣子,真是堪稱笑話中的譏繩。
2. 文章中對那位大V進行了一番刻薄的譏繩。
常見的與譏繩相關的組詞有:譏笑、戲谑、諷刺、諷刺笑話、嘲笑、譏诮等。
和譏繩意思類似的詞語有:諷刺、嘲諷、挖苦、調侃、譏諷等。
與譏繩相反的詞語是:贊美、褒獎、歌頌、贊揚、稱贊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