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職的意思、納職的詳細解釋
納職的解釋
猶納貢。《史記·平準書》:“《禹貢》九州,各因其土地所宜,人民所多少而納職焉。”《淮南子·原道訓》:“施之以德,海外賓伏,四夷納職。” 高誘 注:“職,貢也。”
詞語分解
- 納的解釋 納 (納) à 收入,放進:出納。藏污納垢。 接受:采納。笑納。納谏。 享受:納福。納涼。 繳付:納稅。 補綴,縫補;現多指密密地縫:納鞋底。 姓。 繳出吐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 職的解釋 職 (職) í 管理某種事務,分(坣 )内應做的事:職業。職務。職守。職權。天職。盡職。 執行事務所處的一定地位:職工。職位。職員。職稱。以身殉職。 舊時公文用語,下屬對上司的自稱:卑職。職當奉命。
專業解析
"納職"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向古代諸侯或臣屬向天子、君王進獻貢品或方物的行為。以下是詳細的解釋:
-
基本釋義與構詞法
- 納 (nà): 本義為收入、接受、接納。在此語境下,特指"繳納"、"進獻"、"呈送"。
- 職 (zhí): 此處并非現代常用的"職務"、"職責"之意,而是通假字,通"贽 (zhì)"。 "贽"指古代初次拜見尊長或諸侯朝見天子時所持的禮物、貢品。
- 合義: "納職"即"納贽",意為繳納貢品、進獻方物。它特指臣子、諸侯按規定向君主進獻其封地或職責範圍内應繳納的土特産、珍寶等物品,以示臣服、尊崇和履行義務。
-
曆史語境與制度背景
- "納職"是中國古代朝貢體系和封建禮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據先秦文獻記載,諸侯國需定期向周天子朝觐并"納職",這既是政治隸屬關系的體現,也是維系中央與地方聯繫的經濟手段。例如,《孟子·梁惠王下》中提到:"諸侯朝於天子曰述職... 述職者,述所職也。" 這裡的"職"即包含"納職"的義務。典出《孟子·梁惠王下》,中華書局《孟子譯注》可作為參考來源。
- 這種制度在曆代王朝中均有延續和演變,成為體現君臣關系、天下秩序的重要儀式。所納之"職"通常為地方特産、珍奇異寶或特定物資。
-
與現代詞彙的區别
- 現代漢語中,"職"的主要含義已固定為"職務"、"職位"、"職責"等。"納職"一詞在現代日常語言和通用詞典中已非常罕見,屬于古語詞或曆史詞。理解它需要結合特定的曆史文化背景。
"納職"意指古代臣屬或諸侯向君主進獻貢品(方物、珍寶等),是履行臣服義務和體現封建等級秩序的一種特定行為。其核心在于"納"(進獻)和通假字"職"(贽,貢品)的結合,反映了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與禮制文化。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基本不再使用。
網絡擴展解釋
“納職”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進貢,常見于曆史文獻中,指地方或附屬國向中央政權繳納貢品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納職”即“納貢”,指地方諸侯、附屬國或邊疆民族向中央政權進獻財物或特産,以示臣服或履行義務。該詞由“納”(繳納、接受)和“職”(貢品、職責)組合而成,強調通過進貢履行分内責任。
2.文獻來源與用法
- 《史記·平準書》記載:“《禹貢》九州,各因其土地所宜,人民所多少而納職焉。” 此處指古代九州根據土地資源和人口情況向中央進貢。
- 《淮南子·原道訓》提到:“施之以德,海外賓伏,四夷納職。” 高誘注:“職,貢也。” 說明邊疆民族通過納職表示歸順。
3.字義分解
- 納:包含“收入”“接受”“交付”等義,如“納稅”“納糧”。
- 職:此處通“貢”,指貢品或職責,引申為履行義務。
4.曆史背景
“納職”制度體現了古代中國的朝貢體系,既是經濟行為(資源調配),也是政治象征(臣屬關系的确認)。例如,《禹貢》中九州按實際情況進貢,反映了早期中央集權下的地方治理模式。
“納職”是古代政治經濟制度的重要概念,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史記》《淮南子》原文或權威曆史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阿拉奇剝辱被料才可草帽棰笞出塞道術貂皮敵不可縱鼎姓凍解冰釋藩杝副爺高厲棺飾鼓鞭過歲鍋煙子豪叫河雒畫荒怳忽恚撻毀瘗建倉羁縛浸濡緊握鞙鞙空谷幽蘭拉虧空懔遵禮俗郦注律己描黛摹仿摸瞎魚墓石阡隴旗的青山氣圈畎畒軀顔攘貪熱地裡的蚰蜒十進對數手墨守瓶緘口疏忽大意調序廷尉頽波外路吳楚帆瞎來來仙人柱消化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