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十地。 南朝 宋 谢灵运 《菩萨赞》:“爰初四等,终然十住。” 南朝 梁 沉约 《瑞石像铭并序》:“十住髣髴於林衡,应真肸蠁於清夜。”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六章:“古亦曰十住,即《华严经》之十地。”参见“ 十地 ”。
十住
十住,又称“十地住”“十法住”,是大乘佛教菩萨修行阶位“五十二位”中的第二个十位,指菩萨从初发心到成就佛道过程中所经历的十个特定修行阶段。这一概念源于早期大乘经典,核心意义为“安住于佛法,不退转于菩提心”。其具体内涵如下:
“十住”的“住”指安住于菩提心而不退失。《菩萨璎珞本业经》云:“住者,住十住法,入理般若名为住。” 即菩萨通过智慧领悟法性,稳固修行根基。
发心住
初发菩提心,立志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华严经》载:“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治地住
修习戒律与慈悲,净化心性如平整大地。
《仁王护国般若经》称“治地住”为“以慈悲心护持众生”。
修行住
精进修习六度(布施、持戒等),增长福德智慧。
生贵住
因修行功德,生于佛家,种性尊贵。
《大智度论》喻为“入如来种,绍隆佛位”。
具足方便住
具足救度众生的善巧方法,通达世间技艺。
正心住
面对外境赞誉或毁谤,心念坚定不动摇。
不退住
智慧增长,不退转于菩提道。
《法华经》强调:“住不退地,智慧深固。”
童真住
保持清净无染,如童子纯真。
法王子住
具足佛的功德,堪承法脉如佛子。
灌顶住
智慧成熟,受诸佛加持,如王子受灌顶礼,即将登位。
十住是菩萨证悟“真如法性”的关键阶段。《华严经·十住品》指出:“菩萨住此地,多作阎浮提王,教化众生。” 表明此阶位菩萨以世俗身份广度众生,为后续“十行”“十回向”奠定基础。
权威参考来源:
十住是大乘佛教中菩萨修行的十个阶位,属于五十二位修行中的第二个十位(第11-20位),与十行、十回向合称“三贤位”。以下是十住的详细解释:
十住又称“十地住”“十法住”,代表菩萨从初发菩提心到成就佛道的关键阶段。其核心是通过修持智慧与善行,逐步接近佛果。名称常以轮王长子继承王位为譬喻,强调修行次第的递进性。
发心住
初发菩提心,以真方便圆成一心,确立修行的根本目标。
治地住
净化心性,如整理大地般使心澄明开阔,契合佛理。
修行住
广修戒、定、慧,实践六度万行,遍游诸法无碍。
生贵住
与佛理冥契,成为“如来种”,如诞生于佛门贵胄之家。
方便具足住
自利利他的善巧方法趋于完备,智慧与慈悲兼具。
正心住
心念与佛完全一致,不因外境动摇正念。
不退住
修行成果稳固增长,无论顺逆皆不退转。
童真住
保持清净初心,具足佛的十种庄严法相。
法王子住
成为佛的继承者,堪任弘扬佛法之责。
灌顶住
佛以智水灌顶,象征修行圆满,即将证得佛果。
十住的修持体系出自《菩萨璎珞本业经》等大乘经典,是菩萨道的重要次第。其强调从凡夫到成佛需循序渐进,尤其注重“发心”的基础性和“不退转”的坚定性。
提示:如需进一步了解各阶位的详细修行方法,可参考《楞严经》及佛教论师著作(如提及的倓虚大师讲经内容)。
碧简裁可成长车轴牀敷出去点洗低频动画片断港断章放映藩卫非累風風勢丰颔蜂媒扶帮汉东流厚交华鲜颉篆禁号锦心涓报克获雷居士擽扑流谤麻栎麪铺免行钱命题冥夜南亩内障捻信女孩儿蟠龙偏军琼报弃生气压表曲巷深邈蔎蔎侍读埘鸡肆目嵩汝沓障铁搭通肠米童恋统战讬思乌昧草牾逆想来相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