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的意思、浮士德的詳細解釋
浮士德的解釋
詩劇。德國歌德作于1808-1831年。取材于民間傳說。浮士德博士為尋求人生的意義,在魔鬼靡非斯特引誘下,以自己的靈魂換得它的幫助,經過書齋、愛情、宮廷、美的夢幻等曆程,于生命的最後時刻,在與自然的鬥争中,領悟了人生的目的。
詞語分解
- 浮的解釋 浮 ú 漂在水面上,與“沉”相對:浮橋。浮力。浮标。浮萍。浮泛。浮沉。漂浮。浮光掠影。 表面的:浮皮兒。浮土。浮雕。 空虛,不切實:浮誇。浮華。 不沉靜,不沉着:輕浮。浮躁。 暫時的:浮記。浮支。 可
網絡擴展解釋
“浮士德”是德國文學中的核心意象,具有多重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一、詞義與來源
“浮士德”最初源于德國民間傳說,指一位為追求知識或享樂而與魔鬼交易的學者或巫師。這一形象在歌德的詩劇《浮士德》中被重構,成為歐洲文學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角色之一。
二、作品核心主題
歌德的《浮士德》詩劇(1808-1831年完成)以浮士德與魔鬼靡非斯特的契約為主線,通過五個階段(書齋、愛情、宮廷、美的夢幻、填海造陸)展現其精神探索。全劇核心主題為人類對生命意義、真理與理想的永恒追求,融合了啟蒙思想與浪漫主義。
三、人物象征意義
- 浮士德:代表資産階級知識分子,兼具矛盾性——既有對現實的批判,又有實踐理想的渴望,體現“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
- 靡非斯特:作為否定精神的化身,卻以“作惡造善”推動浮士德的成長,反映辯證哲學思想。
- 瑪甘淚:象征傳統宗教束縛,與浮士德的自由探索形成對比。
四、文學價值
詩劇采用現實與幻想交織的叙事手法,全篇12111行無連貫情節,僅以思想發展為線索。歌德耗時60年完成此作,被譽為“歐洲現代人的精神史詩”,對存在主義等哲學思潮影響深遠。
提示:若需了解具體情節或哲學隱喻,可參考、7、8的詳細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浮士德》這個詞形容或指代一種對權力、知識、榮譽等無止境追求的人,也可指代一個極其勤奮和積極進取的人。該詞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氵”和“土”,筆畫數目共計11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德國詩人歌德的戲劇作品《浮士德》。在繁體中,這個詞的寫法和簡體中沒有區别。然而,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可能有一些差異。下面是一個例句:
“他是一個浮士德型的人,永遠追求着更高更大的目标。”
一些與《浮士德》相關的組詞包括:浮士德主義、浮士德式、浮士德人等。同義詞可能包括:求知欲強、有追求、任勞任怨;反義詞可能包括:怠惰、滿足、平庸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