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浮士德的意思、浮士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浮士德的解釋

詩劇。德國歌德作于1808-1831年。取材于民間傳說。浮士德博士為尋求人生的意義,在魔鬼靡非斯特引誘下,以自己的靈魂換得它的幫助,經過書齋、愛情、宮廷、美的夢幻等曆程,于生命的最後時刻,在與自然的鬥争中,領悟了人生的目的。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浮士德(Fúshìdé)是漢語外來詞,專指歐洲文學經典中的傳奇人物,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維度解析:


一、詞典釋義

  1. 注音與詞性

    • 拼音:Fúshìdé
    • 詞性:名詞
    • 釋義:指歐洲民間傳說及文學作品中為追求知識、權力或享樂,與魔鬼訂立契約的學者形象。後引申為不惜代價追求無限欲望的象征。
  2. 詞源與演變

    源自德語"Faust"(意為“拳頭”),16世紀德國民間故事中的人物。經英國劇作家馬洛(Christopher Marlowe)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劇》(1592年)及歌德(Johann Goethe)的詩劇《浮士德》(1808-1832年)傳播後,成為全球性文化符號。


二、文學意義與哲學内涵

  1. 核心象征

    • 知識與欲望的悖論:浮士德以靈魂換取魔鬼梅菲斯特的服務,代表人類對真理的渴求與道德風險的沖突。
    • 永恒追求者:歌德筆下浮士德最終因“不斷進取”獲得救贖,體現啟蒙精神中對人性進步的信念。
  2. 現代引申義

    在漢語語境中,“浮士德式交易”(Faustian bargain)泛指為短期利益犧牲長遠價值的行為,常見于社會批評與商業倫理讨論。


三、權威參考來源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定義浮士德為“德國傳說中的人物,為獲得知識和權力而将靈魂出賣給魔鬼” 。

  2. 《辭海》(第七版)

    詳述其文學流變,強調歌德作品對人性複雜性的深刻探讨 。

  3. 《西方文學典故詞典》

    解析“浮士德困境”作為道德隱喻的全球影響 。


四、跨文化影響

浮士德形象滲透于音樂(古諾歌劇《浮士德》)、影視(《魔鬼與丹尼爾·韋伯斯特》)及心理學(弗洛伊德稱其為“本我與超我鬥争的具象”),成為人類共同的精神原型。

說明:以上釋義綜合權威漢語工具書及文學研究,具體内容可參閱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辭海》等實體出版物,或通過國家圖書館數據庫(www.nlc.cn)檢索相關詞條。

網絡擴展解釋

“浮士德”是德國文學中的核心意象,具有多重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一、詞義與來源

“浮士德”最初源于德國民間傳說,指一位為追求知識或享樂而與魔鬼交易的學者或巫師。這一形象在歌德的詩劇《浮士德》中被重構,成為歐洲文學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角色之一。

二、作品核心主題

歌德的《浮士德》詩劇(1808-1831年完成)以浮士德與魔鬼靡非斯特的契約為主線,通過五個階段(書齋、愛情、宮廷、美的夢幻、填海造陸)展現其精神探索。全劇核心主題為人類對生命意義、真理與理想的永恒追求,融合了啟蒙思想與浪漫主義。

三、人物象征意義

  1. 浮士德:代表資産階級知識分子,兼具矛盾性——既有對現實的批判,又有實踐理想的渴望,體現“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
  2. 靡非斯特:作為否定精神的化身,卻以“作惡造善”推動浮士德的成長,反映辯證哲學思想。
  3. 瑪甘淚:象征傳統宗教束縛,與浮士德的自由探索形成對比。

四、文學價值

詩劇采用現實與幻想交織的叙事手法,全篇12111行無連貫情節,僅以思想發展為線索。歌德耗時60年完成此作,被譽為“歐洲現代人的精神史詩”,對存在主義等哲學思潮影響深遠。

提示:若需了解具體情節或哲學隱喻,可參考、7、8的詳細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背城誖逆别棹乘蹻疵污麤鄙盜亂鬥折蛇行都柱放賴返炤告祢工人士刮剗蠱冶汗流洽背鴻寶紅布逭遁環錢虺床回意護塞瓠子歌家妓蒹葭倚玉樹傑子酒琖撅皇城﹐打怨鼓凱撒大帝筐柳昆莫亮荩料計列公理工柳眼花須龍城梅花引迷留摸亂侔訾嬭牙怕莫乾男七尺碛磈散員沈翔獅舞順長順制束手就禽題親推徙未殊問軍無間兀者仙壇小棹